21.测定水中“三氯”水样的保存温度是
A.-20℃
B.-80℃
C.4℃
D.20℃
E.37℃
【答案】C
【精析与避错】测定水中“三氯”水样的冷藏保存方法即水样在4℃左右保存,最好放在暗处或冰箱中,抑制微生物的活动,减缓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速度。这种保存方法对以后的分析测定没有影响,、因此本题选择C。
22.我国饮用水的标准(GB5749-85)中规定
A.每ml饮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个
B.每ml饮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
C.每ml饮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00个
D.每lOOml饮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个
E.每500ml饮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个
【答案】B
【精析与避错】参照1984年和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质准则》,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规定细菌总数每ml饮水中不超过100个,1994年将其限值修订为lOOCFU/ml(CFU为菌落形成单位),2001年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仍沿用该限值。因而选择B。
23.WHO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未观察到直接或间接反应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属于
A.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
B.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C.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
D.环境空气质量四级标准
E.尚无此类环境标准
【答案】A
【精析与避错】WHO根据环境污染物的性质和浓度一时间-效应的关系,把空气质量标准定级为四级。其中第一级为在小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根据现有的知识,不会观察到直接或间接的反应。因而本题选择A。
24.一般来说,有害气体的着陆点距烟囱的距离和有效排出高度的关系是
A.3~5倍
B.6~8倍
C.9~10倍
D.10~20倍
E.>20倍
【答案】D
【精析与避错】一般认为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排出高度的10~20倍,因而选择D。
25.与反气旋有关的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气流顺时针方向旋转
B.风速大
C.阻止污染物向上扩散
D.天气晴朗
E.出现逆温
【答案】B
【精析与避错】当地面受高压控制时,中心部位的空气向周围下降,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反气旋。此时天气晴朗,风速小,出现逆温层,阻止污染物向上扩散。因而选择B。
26.当地下水的温度突然发生变化时,可能是由于
A.地面受到强烈的日照
B.受气温剧烈变化的影响
C.地面水大量渗入
D.受化学物污染
E.附近存在有地热
【答案】C
【精析与避错】地下水的温度比较恒定,一般为8~12℃。地下水温度如突然发生变化,很可能是地表水大量渗入所致。因而选择C。
27.水的硬度是指
A.溶于水中钙、镁等盐类的总量
B.水煮沸后形成的碳酸盐沉淀所去除的硬度
C.水煮沸后不能去除的硬度
D.非碳酸盐硬度
E.碳酸盐硬度
【答案】A
【精析与避错】硬度指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以CaC03(mg/L)表示。水的硬度一般分为碳酸盐硬度(钙、镁的重碳酸盐和碳酸盐)和非碳酸盐硬度(钙、
镁的硫酸盐、氯化物等)。也可分为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水经煮沸后能去除的那部分硬度称暂时硬度,水煮沸时,但由于钙、镁的碳酸盐并非完全沉淀,故暂时硬度往往小于碳酸盐硬度。永久硬度指水煮沸后不能去除的硬度。因而选择A。
28.水体污染物的转归是指
A.物理性状变化
B.化学性质变化
C.化学性质和毒作用变化
D.光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
E.污染物的空间位移及其形态变化
【答案】E
【精析与避错】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转归是指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空间位移和形态的变化。因而选择E。
29.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群及其周围的
A.自然环境
B.生活环境
C.劳动环境
D.社会环境
E.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答案】E
【精析与避错】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因而选择E。
30.在发展中国家水污染最突出的问题仍是
A.放射性污染
B.化学性污染
C.生物性污染
D.热污染
E.原生污染
【答案】C
【精析与避错】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不发达,饮用水的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是同等存在的,但总体而言,是以生物性污染为主。因而选择C。
31.我国的石油多为
A.无硫油
B.低硫油
C.中硫油
D.高硫油
E.极高硫油
【答案】B
【精析与避错】我国石油含硫量一般较低,大约在0.1%~0.8%,而中东地区一般为1. 5%~2.5%,有的甚至高达4%以上。因而选择B。
32.某地土壤受镉污染后,用石灰处理可以显著降低糙米镉的含量,其原理足
A.形成镉螯合物
B.改变镉的价态
C.形成难溶性氢氧化物沉淀
D.提高土壤对镉的吸附率
E.使镉成为易溶于水的化合物
【答案】C
【精析与避错】土壤碱性条件时,多数重金属离子溶解度降低,作物难以吸收。因此,土壤受到镉污染后用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使重金属形成难溶性氢氧化物沉淀,可明显降低作物中的镉的含量。因而选择C。
33.迟发型变态反应主要于下列哪类细胞有关
A.B细胞
B.巨噬细胞
C.T细胞
D.NK细胞
E.中性粒细胞
【答案】C
【精析与避错】迟发型变态反应是由T细胞介导的,属于Ⅳ型变态反应。因而选择C。
34.属于环境中变态原的物质是
A.多环芳烃
B.一氧化碳
C.炭粒
D.花粉
E.香烟烟雾
【答案】D
【精析与避错】一氧化碳和炭粒均不具有变应原性。多环芳烃主要的健康危害为致癌性,不具有变应原性。烟草燃烧产物对机体呼吸、神经、循环、内分泌、生殖系统以及免疫功能均有明显的损伤作用,但不具有明显变应原性。花粉是环境中强变应原,因而本题选择D。
35.我国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燃烧石油
B.烧煤
C.森林失火过多
D.硫酸厂排出废气过多
E.硝酸厂排出废气过多
【答案】B
【精析与避错】我国的酸雨中硫酸根和硝酸根之比约为10:1,表明酸雨主要是由SO2污染造成的。而我国主要的工业燃料是煤,而煤的主要杂质是硫化物。因而选择B。
36.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危害是
A加速酸雨形成
B有利于啮齿动物、昆虫生长繁殖
C使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加
D不利于植物生长
E光敏感性皮肤病发病率增加
【答案】C
【精析与避错】臭氧层被破坏形成空洞以后,减少了臭氧层对短波紫外线和其他宇宙射线的吸收和阻挡功能,造成人群皮肤癌和白内障等发病率的增加,对地球上的其他动植物也有杀伤作用。据估计,平流层臭氧浓度减少1%,UV-B辐射量将增加2%,人群皮肤癌的发病率将增加3%,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0. 2%~1.6%。因此本题选C。
37.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
A.地面大气中臭氧浓度增加
B.地面大气中温室效应气体增加
C.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
D.雨雪水减少
E.绿地减少
【答案】B
【精析与避错】大气层中的某些温室气体,如C02、甲烷(CH4)、氧化亚氮
( N2O)和含氯氟烃(氟里昂)等,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因此本题选B。
38.通常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
A.0.55℃
B.0.65℃
C.0.75℃
D.0.85℃
E.1.OO℃
【答案】B
【精析与避错】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对流层内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大气温度的这种垂直变化常用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表示。它的定义是: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下降的度数通常为0.65℃。因此本题选B。
39.沉降性颗粒物的粒径一般为
A.5~lOμm
B.>10~50μm
C.>50~70μm
D.>75~lOOμm
E.>lOOμm
【答案】E
【精析与避错】大气颗粒物按照粒径分类时,粒径≤lOOμm的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者液体和固体结合存在的颗粒物,可长期悬浮于空气介质中,称为总悬浮颗粒物。而粒径≥lOOμm的颗粒物称为沉降性颗粒物,因此本题选E。
40.辐射逆温是由
A.外来射线产生
B.地表物体对辐射热的吸收量小于散出量产生的
C.大气污染物阻挡太阳辐射产生
D.地表物体的辐射产生
E.反气旋产生
【答案】B
【精析与避错】辐射逆温是由于地面长波辐射冷却形成的。一般在无风、少云的夜晚,地面无热量吸收,但同时不断通过辐射失去热量而冷却,而上层空气降温较慢,形成逆温。因而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