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
一、内容提要
1、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2、财政政策取向
3、财政政策对投资建设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财政政策取向
财政政策对投资建设的影响
三、内容讲解
《大纲要求》:
1、熟悉财政政策目标
2、掌握财政政策工具
3、了解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4、掌握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5、掌握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影响
6、掌握财政政策对投资的结构调节
7、熟悉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
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财政政策的定义: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
(熟悉)财政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目标就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首先,这个期望值,受政策作用范围和作用强度的制约。其次,这个期望值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要求。再次,政策目标作为一种期望值,它的取值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与条件的限制,并且取决于民众的要求与政府的行为。因此,政策目标的确定是一个科学的、民主的选择和决策过程。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财政的基本特点,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可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1)充分就业。
2)价格水平相对稳定。
3)收入的合理分配。
4)经济适度增长。
5)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6)国际收支平衡。
(掌握)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政策手段。
通常把财政政策工具分为三类,即国家预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财政收入类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国债,财政支出类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1)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作为国家的财政收支计划,可以通过年度预先制定的收支规模和收支差额,以及在执行过程中的收支追加变动实现其调控功能。
(2)税收
税收是财政政策的一个有力工具,主要用来实现经济稳定和收入合理分配的目标。税收调节社会总供求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自动稳定机制作用下,税收受经济波动影响而自动增减,以减少经济波动的幅度;二是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采取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即政府通过选择税种、税率、税收优惠、税收惩罚等调节工具和作用力度的变化,主动实现供求平衡。
(3)国债
国债调节经济主要体现在下述三种效应上:
1)“挤出效应”,即由于国债的发行,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对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起调节作用。
2)“货币效应”,即国债发行引起货币供求变动。
3)“收入效应”,就是国债的发行可以使国债持有人在国债到期时,不仅收回本金而且得到利息。此外还产生收入转移的效应。
(4)政府购买
(5)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可分为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支出。
财政政策取向
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可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了解)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性。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类。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松的财政政策,它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扩张的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扩大社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国民收入高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存在过度需求。这时政府通常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
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比较温和,财政收支总量在原有基础上只作小幅度调整,而主要对收入结构或支出结构作适度调整,对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性效应的政策,在维持社会总供求对比的既定格局条件下,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同步增长。
(掌握)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不等于一般的紧缩性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加强收支管理、整顿财税秩序、努力增收节支、控制财政赤字。具体措施是全面强化税收征管,使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相适应;坚持量入为出,控制支出总量,优化支出结构,保证重点需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使财政支出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压缩财政赤字,控制债务规模;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
(掌握)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不等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一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扩大政府投资,重点用于农村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并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增加对重大项目装备国产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环保与生态建设以及科学教育方面的投资。二是调整税收政策,包括暂停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调整企业所得税等有关税收政策以带动投资需求,提高出口退税率以刺激外贸出口等。三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