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统考地区

省考地区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幼儿 >> 保教知识与能力 >> 复习资料 >> 2019幼儿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第一章第二节

2019幼儿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第一章第二节_第3页

来源:考试网  [ 2019年02月13日 ]  【

  四、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最重要创始人之一。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主要观点

  1.基本概念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有四个基本的概念,即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是一种心理结构,是一系列整合的知觉、观念和行为在心理上的表征。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也是心理活动的结构和组织。同化和顺应是两种互补的过程。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通

  过同化和顺应,个体对外部世界的觉察就转化为主观的认知结构。事实上,同化和顺应是同时发生的,尽管它们其中之一可能一时占主要地位,但它们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平衡状态是平衡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下一平衡过程的起点。从认知功能的角度讲,平

  衡就是使个体在心理上维持稳定的发展。平衡除了前面所讲的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的对环境的适应外,还包括认知结构内部各个子系统间的平衡,以及主体的总体知识和部分知识之间的平衡,即总体的知识不断分化到部分中去,部分的知识不断整合到总体中来。

  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机体在和环境发生不断的交互作用中,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也就是不断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2.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左右)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这一阶段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从出生到 2 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发展。一个很大的进展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约

  在 9-12 月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6、7 岁)

  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

  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其特点为:泛灵论。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

  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过要求儿童考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儿童能

  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不同的类别。但是,当要求他们同时考虑整体和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时,儿童多半给出错误的答案。这说明他们的思维受眼前的显著知觉特征的局限,而意识不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皮亚杰称之为缺乏层级类概念(类包含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运算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或方位还可以改变回原状或原位。如把胶泥球变成香肠形状,幼儿会认为,香肠变大,大于球状了,却认识不到香肠再变回球状,两者就一般大了。另一

  种是互反可逆性,即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如 A=B.则反运算为 B=A;A>B,则反运算为 B

  而改变。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变化。不能守恒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重要特征。

  3.具体运算阶段(6、7 岁~11、12 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

  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 岁及以后)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思维特点如下:

  (1)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

  (2)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假设一演绎推理是先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再系统地评价和判断正确答案的推理方式。假设一演绎的方法分为两步,首先提出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然后进行演绎,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

  (二)评价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通过一些经典的概念,概述了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不仅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同时也证实了儿童心智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发性;他的理论也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他过分强调了年龄差异,没有解释改变的过程,低估了社会环境因素。

  五、文化历史理论☆☆

  维果茨基是著名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创立者,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开创者。

  (一)主要观点

  1.心理发展的实质维果茨基将心理机能分为两种: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指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这些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是指观察(有目的的感知过程)、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抽象思维、

  高级情感等,这些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儿童是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的,而文化就其本源来讲,是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产物。一切文化的东西都是社会的。维果茨基认为,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维果茨基明确提出,社会交互作用对人的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和发展过程

  维果茨基在《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工具”的观点。一种是人与自然交往中的工具,即物质工具;一种是人与人交往中的工具,即心理工具(人类语言和符号)。

  物质工具使人脱离了动物世界,心理工具的使用充当着人的心理发展的中介环节,使人的心理机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低级上升到高级的阶段。因此,儿童心理发展不再受生物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维果茨基认为,心理的发展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掌握了心理工具,从而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高级心理机能。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重新整合,又引起儿童心理新的质变。换句话说,高级心理机能就是人的社会活动和交往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由于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不断与社会发生交互作用,所以在维果茨基看来,心理的发展贯穿着人的一生。这个过程如此地复杂,以至于不能简单地用发展阶段来描述。

  3.教学与发展

  (1)最近发展区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下或与有较高能力的同伴的合作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换句话说,就是儿童能在成人的指导下或同伴的合作中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最近发展区将儿童的已知领域和能知领域联系起来,有效的教学就发生在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儿童某一阶段的最近发展区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一阶段又有新的最近发展区。儿童今天需要别人的指导或合作中完成的事情,将来某一时间就可能会独自解决。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

  这是维果茨基关于教学和发展关系的核心论断。这里的教学并非课堂教学,而是广义的教学,指能获得知识、技能的一切教学活动。维果茨基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人。他认为,童年期的教学只有走在发展前面对发展加以引导,才是好的教学。其最重要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引导并推动儿童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如果离开教学,发展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3)最佳学习期限

  维果茨基认为,任何教学都存在最佳的时期。对这个时期的任何或早或晚的偏离,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将会产生不良影响。在最佳学习期内,实施相应的教学,才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更大的效果。维果茨基强调教育的主导作用,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对教学的依赖关系,对我们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评价

  维果茨基的理论为意识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关于教育应当走在发展前面的观点,在教学实践中极富指导意义,是心理的生物学化论的一大进步。但是他却忽视了在心理形成中生物因素的研究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焚题库】2019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考前密训试题】

加入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648031666。教师资格考试报名 ,还能和考友一起学习交流!

123
责编:limingjuan2018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