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小学 >> 教育知识与能力 >> 模拟试题 >> 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押密卷10

2016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押密卷(十)_第4页

来源:考试网  [ 2016年07月30日 ]  【

  二、简答题

  21.答:儿童记忆中所保留的信息容量,起先是很少的,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容量逐渐增加。学前儿童记忆容量增加的主要表现如下。

  (1)记忆广度。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据研究,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所谓信息单位,是指彼此之间没有明确联系的独立信息,这种信息单位称为组块。儿童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人类的记忆广度。许多研究材料说明,7岁儿童还没有达到7个信息单位的广度,随着年龄增长才能达到成人的记忆广度。

  (2)记忆范围。记忆范围的扩大是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婴儿期,由于接触的事物数量和内容都很有限,记忆的范围极小。随着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外界交往范围的扩大,活动的多样化,记忆范围也随之越来越扩大。记忆范围的扩大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有关。随着信息加工能力增强,每一个信息单位中所包括的事物越来越多。

  (3)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新旧知识相联系,可使储存的新信息内容或成分增加。儿童形成工作记忆以后,可以在80秒左右的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提高。

  总之,儿童记忆容量的增加,主要不在于记忆广度的扩大,而在于把识记材料联系和组织起来的能力有所发展。正是这种能力,使儿童能够识记并保持更多的范围、更广的知识和经验。

  22.答: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根据不同的角度,想象可以划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型。

  (1)根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①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图,在一定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形成某种形象的过程,无意想象是最简单、最初级形式的想象。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为实现某个目标,完成某项任务所进行的活动,都属于有意想象。

  (2)根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①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所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存在的。②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的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23.答:(1)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教材的取向,将课程内容作为是预设的东西,规定了教师应该教什么,儿童应该学什么。其长处在于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强,但是,这一取向使课程内容成为课程编制者规定儿童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一定是儿童需要的和感兴趣的东西。

  (2)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将课程内容看成是学习活动的取向,把其关注点放在儿童做些什么方面。对课程内容持这种取向,会使课程编制者设计和安排大量的活动,并让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去探索和发现。但是,这往往是儿童的外显活动,不是儿童对课程内容的同化,不会从根本上引起儿童深层次的心理结构的变化。

  (3)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的取向把课程内容看成是儿童的学习经验,认定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儿童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获得课程内容,主要取决于儿童已有的心理结构,取决于儿童与环境之间的有意义的交互作用。对课程内容持这种取向,会使课程编制者关注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关注儿童学习经验的获得。但是,儿童的经验主要还是儿童自己的心理体验,这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课程编制者和教师都难以把握,容易使课程内容过分泛化。

  24.答: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生活活动包括进餐、饮水、睡眠、盥洗、如厕等,所用时间约占幼儿在园生活时间的一半,对幼儿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应把握以下各要点。

  (1)从实际出发,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各幼儿园所处环境条件不同,幼儿在园中生活的组织也不尽相同,故应从本园的实际出发,还要从各班年龄实际出发,建立起正确、合理的生活常规。生活常规建立在每个生活活动中。合理的生活常规对幼儿是可操作的、有助于幼儿顺利进入各个生活活动,应避免形式繁琐的不合理常规对幼儿的束缚。

  (2)在生活活动中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儿园中每日重复进行的各种生活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好时机。保教人员应将习惯与能力的培养长期坚持下去,对幼儿有一致性的要求,同时还应视环境及幼儿个体的状况,灵活对待,不宜强求千篇一律。

  (3)日常生活活动是施教的机会。每天的生活活动,占据了幼儿在幼儿园中大部分的时间,幼儿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以促进幼儿保教目标的实现。

  (4)日常生活活动中的保育与教育,需要保育员与教师的默契配合。在各种生活活动中保教人员的分工责任要明确、具体,创造好条件,让幼儿去做他们能做的事。保教人员通过示范、帮助、要求与鼓励,让幼儿逐渐学会生活自理,逐渐自立,养成生活有序、生活自理的好习惯,为入小学做好准备。

  25.答:(1)为幼儿创设互动的学习环境。幼儿的学习是一种互动的、以某种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在孩子的生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伙伴、教师和家长。幼儿可以从与同伴和成人的交流中获得认同和归属感。活动区课程恰恰为幼儿创设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开放的空间,提供了有利于游戏和社交的场所。同伴之间相互观摩、学习、启发和激励是经常性的,也是活动区教育模式的一种必然。活动区教育中,教师将教育目标融入其中,老师的指导与幼儿的主动学、与同伴的交往一气呵成,幼儿在多方的互动中,调动其学习内驱力。

  (2)为幼儿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机会。由于遗传、环境、生活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幼儿的气质、性格、体能、智力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个别差异。活动区教育基于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在区域设置和材料投放上不仅需要考虑幼儿的群体共性,更在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上有它的优势。在活动区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的自我能力、自我情感也能真实的流露出来,这是集中教育活动所不能承重的。活动区的活动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了循序渐进的“最近发展区”。活动区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能够引发孩子对事物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促进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3)为幼儿提供静态和动态相平衡的课程。活动区活动与幼儿园的集体体教育活动在幼儿的发展中各自具有不同的、不可替代的优势。集体教育活动具有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较大范围的信息传递和集体智慧的相碰撞与交流的优势,它稳定性强,可以称之为静态课程;而区域活动则可以满足孩子自主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给孩子更加充分、自主、愉悦的学习与游戏空间,其课程内容变化性较强,可以称之为动态课程。这两种课程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偏重于哪一个方面,集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应该与活动区活动目标相融合,活动区应该是集体活动的补充与辅助、延伸和拓展的一种教育形式。集体与区域课程在幼儿园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相互转化与灵活运用成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趋势。

  26.答:幼儿园音乐教育是指通过音乐这一媒介来促进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整体和谐发展。幼儿的艺术活动,不仅包括音乐活动,美术、戏剧、舞蹈等都属于艺术活动的范畴。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音乐的学科特点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确定了下列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总目标。

  (1)感受周围环境和音乐作品中的美,发展幼儿对音乐美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操作一些简单的材料和道具,通过歌唱、韵律活动,欣赏音乐和乐器演奏等音乐活动,培养幼儿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3)在集体音乐活动中进行自我表达和人际沟通、协调,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发展健全、和谐的人格。

  总之,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论述题

  27.答:意志行动的发展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志行动与幼儿认识过程有意性的发展。意志行动与认识过程不可分:①意志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意志过程以认识过程为前提;②认识过程有意性也是意志过程的成分,儿童意志的发生发展意味着认识过程的有意性的发生和加强,也就是认识过程发展水平的提高。

  (2)意志行动与幼儿情绪的发展。①在意志行动中,为达到预定目的,无论是遇到外部障碍或是克服内部障碍,以及目的能否实现,都会引起积极争取或拒绝的态度,即产生情绪。②情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对意志行动作用可以是鼓舞,也可以是阻挠。③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特别是理智感的发展,正是意志对情感调节作用的表现。

  (3)意志行动的发展与幼儿心理活动系统的形成。意志是成体系的活动,其产生和进行过程,包含着复杂的成体系的心理结构。意志体系的形成取决于行动动机的组织程度,动机的体系决定人的行动的目的和方向,动机体系是变化发展的,不同年龄、不同场合,动机的关系可以发生变化,不同动机的主次地位可以发生转换,但意志活动总与动机体系相联系,主要地位的动机决定着意志行动的目的和方向。

  28.答:蒙台梭利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进行了举世闻名的“把教育缺陷儿童的方法用于教育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创造了教育的奇迹。l909年发表了代表作《蒙台梭利教育法》;l933年出版了《童年的秘密》较全面地论述了她关于学前教育的独特观点,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育法传遍了全世界。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的要点有三个。

  (1)幼儿自我学习法则。蒙台梭利在教育过程中发现,受生命本能的驱使,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心理,儿童能够自己教自己。她认为,这一发现带来一场革命。第一,儿童不再被认为是一种幼小的生物,而被赋予巨大的创造力;第二,这种能力属于无意识心理,而只有通过活动、通过生活经验才能变为意识。因此,她视教育为促进幼儿内在力量自然发展的过程,强调幼儿的自由活动,反对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反对传统的班级统一教学,允许幼儿个别学习。她说:“我的教学法就是要培养和保护儿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2)重视教育环境和教师的作用。在蒙台梭利教育中,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是关键。

  她认为,幼儿的发展离开适宜的环境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教育就是给幼儿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是一个有秩序的、充满生机的、愉快的和自由发展的、有助于儿童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的环境,那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为儿童设置的,适合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对儿童有极大吸引力。在教育中,教师不是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机器,而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教师对幼儿精心设计环境和学习材料,提供必要的发展手段,保证幼儿能展开自由的学习。教师通过“全神贯注地观察”去发现幼儿巨大的个别差异,对幼儿的不同需要作出恰当的反应,提供必要的帮助。蒙台梭利明确指出,幼儿自由学习的质量是由教师的质量决定的,正是教师才使幼儿的自由得以实现。

  (3)强调感觉训练。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感觉教育是重要内容。她认为3~6岁是儿童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的各种感觉先后处于敏感期,因此必须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和多方面的感官训练,使他们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发展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为高级的智力活动和思维发展奠定基础。她认为,感觉教育主要是一个儿童依据教具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感觉隔离”是蒙台梭利感觉训练的一个重要技术特点,其目的是要借此方法有效地保持儿童注意,以增强儿童对物体特殊性的感受。感觉隔离主要有两种方法:蒙眼和暗室。为此,她专门设计了一套感觉训练教具,如用以辨别各种形状的镶嵌板,辨别粗细、高低、长短的圆插板、长短棒,辨别不同声音和音色的音筒,辨别不同气味的瓶子,练习小肌肉活动的纽扣板等。这些教具的特点是简单,幼儿能自我纠正错误,教师容易掌握指导时机。幼儿常常自由地选择教具,并专注地和独立地反复进行操作练习,获得自我学习和提高。

  四、材料分析题

  29.答:儿童的游戏不同于成人的玩儿,游戏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1)游戏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游戏伴随着儿童成长。儿童通过游戏探索环境,从接触物体中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①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知识。如在爬攀登架的过程中能体会到空间和高低,在玩水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干与湿,玩积木的时候能体会并认识到大小、形状、颜色等。②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会不断地移动、触摸、聆听、观察,这些感官刺激有助于培养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③游戏能够激发儿童创造力和思考力。儿童的创造力在游戏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如游戏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孩子们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会相互理解,共同遵守规则,学会与人相处。借助游戏,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发展。在游戏中,他们首先学会发现自我,他们了解到自已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别人会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反应、自己会对别人有什么样的反应等。

  (2)游戏有利于儿童情绪的发展。通过游戏使儿童能够解决一些情绪问题,在试验性的、没有恐惧的情境中学习对付焦虑和各种冲突。①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往往全神贯注、无拘无束,显露出自己的真正本性。②游戏是儿童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游戏有助于消除孩子愤怒的心情。在当代,有许多心理学家或教育家将游戏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治疗儿童的行为问题或者情绪问题。

  (3)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身体锻炼和成长。它有助于儿童身体的成长,在童年的游戏中,有大量的运动性游戏,也是儿童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形式。

  五、活动设计题

  30.活动目标的确立:

  在确定谈话活动的目标时应做到:

  (1)正确。

  谈话活动目标的正确性体现在以下两点。 。

  ①每一个具体活动目标是总目标的正确转化。每一次谈话活动的具体目标都应体现总目标的要求,同时也要适应阶段目标,从而目标的确立符合各年龄班儿童的特点。

  ②目标是内容的正确体现。教师要根据谈话活动的目标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以使具体目标与谈话活动内容正确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目标体现内容、内容反映目标。

  (2)全面且重点突出。

  一个具体的谈话活动目标应尽量使本次活动的教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使目标的确立体现全面性的原则。但同时也应明确哪些目标是直接目标,哪些目标是间接目标。

  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教师在选择和安排谈话活动的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和安排内容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教师在选择和安排内容要有明确的目的,在确定工作计划时应有目的地选择谈话活动的内容,同时,教师还要有计划地选择和安排谈话活动的内容。这种计划性体现在:一是每月初制订月计划时就要将谈话活动的内容和话题准备好;二是将谈话活动的三种类型在每月中加以合理地安排。

  (2)取材的内容和范围应广泛,有教育意义。谈话活动的内容可以从广泛的范围内选取,教师既可以从《语言》教材上选择内容,也可以广泛涉猎家庭和幼儿园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儿童的各种情感体验、成人的劳动等,还可以寻找儿童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偶尔发生的一些极具教育意义的小事,并抓住这些难得的机遇契机进行随机的谈话教育。

  (3)谈话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应与幼儿的言语和知识经验相符合。谈话活动的内容应选择那些儿童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片段,而且这些内容对儿童来讲要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新鲜感。对于儿童了解较少的话题,教师应先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儿童丰富这方面的认识,之后再进行谈话活动。

  谈话活动的基本结构:

  (1)创设适当的谈话情境。

  这是谈话活动的第一步,其目的在于引出谈话和讨论话题,使儿童在活动之初就能被吸引到活动中来,从而做好谈话的准备,这个步骤所需的时间不宜过长,大约为3~5分钟。要创设适当、良好的谈话情境,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谈话氛围。为了调动儿童参与谈话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开始教师就要让儿童周围的气氛轻松、自然,帮助儿童稳定情绪,将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谈话活动上来。

  ②创设生动、有趣的谈话情境。一般来说,谈话活动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用实物或直观教具创设情境,通过挂图、幻灯、录音机或各种不同的实物给儿童创设一种语言情境,并让儿童尽快地融入情境中,跟随着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第二,以语言创设谈话情境,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帮助儿童进入谈话的情境,积极地进行思考;第三,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创设,运用游戏的形式创设的谈话情境,很容易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兴趣,引起他们对所谈内容的回忆,为下一步骤奠定良好的基础。

  (2)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提出话题后,教师要为儿童创设一个自由发言、自由交谈的机会,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将自己的体会、想法与他人共享。教师在指导这个过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给儿童充分的自由讲述内心的真实感受。一个谈话活动开展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对这个过程的把握程度。教师要指导儿童围绕话题大胆地与同伴交谈,交谈的内容和对象应是自由的。

  ②注意自由交谈中的个体差异。自由交谈虽给儿童提供了开口说话的好机会,但儿童的言语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坚持“交谈对象自由选择”的原则时,要事先将言语能力较差和能力较强的儿童安排在一起,让能力强的儿童带动能力弱的儿童一起练习交往语言。此外,教师还要重点倾听能力较弱儿童的谈话,提醒其他儿童在说完自己的感受后要注意倾听这些儿童的话语,经常给予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3)围绕话题深入交谈。

  在儿童运用现有的知识储备充分地交谈后,教师要适时地将儿童集中起来,以提问或启发的方式帮助儿童学习新的交谈技能和谈话规则,掌握正确的谈话思路和方法。教师在指导这个过程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话题的深入是逐步进行的。一般而言,话题是沿着这样的顺序推进的:对话题对象的描述和基本态度——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对话题对象的独特感受。

  ②正确地看待谈话技能、态度和规则的学习。谈话技能、态度的培养、形成需要经过一段间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儿童学习新的谈话经验时。不应有急于求成、立竿见影的想法。

  (4)迁移谈话的经验。

  这一步骤一般渗透到日常生活儿童与人交往的情境中,教师应使儿童在谈话活动中学到的新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加以练习和实践,因此,在谈话活动结束前,教师要向儿童提出这样的任务和要求:将学到的新经验运用到与同伴、与父母的交往中。此外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在日常的交往中,是否主动运用新经验,并进行及时的评议,对做得好的儿童给予表扬、鼓励,对做得不好的儿童要给予提醒、帮助,使儿童能真正地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实践中。

  案例

  年龄班:大班

  活动名称:幼儿园里最难忘的一件事(谈话)

  活动目标:

  (1)喜欢与人谈话交流,并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

  (2)能用连贯的语言把自己在幼儿园里最难忘的一件事讲出来。

  (3)体验离别的情感,珍惜友情。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几天把谈话的主题布置下去,让儿童有时间进行回忆和整理,为进行谈话

  活动做好准备。

  (2)布置一个温馨的环境,渲染谈话气氛。

  (3)歌曲《老师再见了》的录音带及录音机。

  活动过程:

  (1)播放歌曲《老师再见了》,引导幼儿欣赏。

  (2)交代本次活动的主题。

  (3)幼儿自愿结成小组,在小组里谈。

  要求:一个人说话时,其他人要认真听,如果他说的这件事你也很清楚,那么你可以对他的谈话加以补充,使这件事的叙述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期间,教师要深入到各组参与幼儿的谈话,并适时地进行指导。

  (4)各组推荐一名讲得最生动的成员,到前面来向全班幼儿讲述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责编:二二莉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