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统考地区

省考地区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小学 >> 教育知识与能力 >> 复习资料 >>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题型汇总1_第2页

来源:考试网  [ 2019年04月26日 ]  【

  51.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最常用)、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发现法、情境教学法、欣赏教学法。

  52.教学原则包括: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53.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54.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55.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关系。

  56.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如明适应和暗适应)、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后效(如正后像和负后像)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偿和联觉三种特性。

  57.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58.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59.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60.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度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趋势并且遗忘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61. 思维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

  62.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包括: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思维的敏感性。

  63. 问题解决的特征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64.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65. 问题解决的策略包括算法策略、启发式策略、逆向搜索法策略。

  66. 加涅把学习结果分成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五类,把学习层次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67. 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可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68.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是命题、命题网络、表象系统以及图式、脚本。

  69.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是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70.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71. 技能包括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操作技能的主要特点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心智技能的主要特点是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以及动作结构的减缩性。

  72. 练习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练习中出现的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次数提高的停滞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73. 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74.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75. 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包括: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

  7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包括: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自尊性与自卑性并存、批判性与创造性并存、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稳定性与可塑性并存、青春期冲动性与压抑性并存。

  77.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78.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提出教育与发展的关系要注意:“最近发展区”、“教学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

  79. 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度,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80. 中学生情绪特点包括情绪的自主性(独立性),情绪活动的丰富性、情绪体验的跌宕性(波动性、不稳定性、冲动性),情绪的逆反性、情绪的心境化。

  81. 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表现:复杂性与简单性共存、强与弱共存、稳定与波动(冲动)共存、外露性(开放性)与掩饰性(内隐性)并存。

  82. 中学生情绪调节的主要方法:转移法、补偿法、发泄法、升华法、调节认知(认知改变)、积极的自我暗示、幽默。

  83. 人格特征包括:整体性(整合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功能性。

  84. 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85. 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86. 奥尔波特把人格分为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个别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87. 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88.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89. 佛洛依德把人格机构分成三个层次:本我(遵循快乐)、自我(遵循现实)、超我(遵循道德)。

  90.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学前期(3~6岁)的主要危机是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12岁)的主要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青春期(12~18岁)的主要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91. 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神经衰弱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92.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强化法、消退法、代币奖励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93.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道德情感(知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衡量品德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

  94.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是:依从、认同、内化。

  95.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96.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想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97. 德育原则包括:方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98. 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练习法(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指导实践法、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品德评价法。​​​

12
责编:LJM456888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