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中学 >> 中学心理学 >> 模拟试题 >> 2017中学教育心理学猜题卷二

2017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猜题卷(二)_第4页

来源:考试网  [ 2017年06月12日 ]  【

2017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猜题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2.B

  【解析】青少年期包括少年期(11、12岁~l4、15岁)和青年初期(14、15岁~l7、18岁)。

  3.B

  【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主动的形成

  认知结构。

  4.D

  【解析】A属于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B、C属于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

  5.B

  【解析】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6.B

  【解析】题干为同化性迁移的定义。

  7.B

  【解析】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8.C

  【解析】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9.A

  【解析】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0.B

  【解析】智商100表示中等智力。

  11.A

  【解析】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即以他人行为为行为参照;二是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或排斥。

  12.C

  【解析】我们将健康归结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内容。

  13.C

  【解析】认知目标有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评价目标是最高水平认知学习的结果。

  14.B

  【解析】根据课堂管理的概念,选B。

  15.D

  【解析】教学评价的目标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

  16.C

  【解析】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也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

  17.A

  【解析】略。

  18.C

  【解析】根据社会意义,可分为高级和低级。

  19.D

  【解析】略。

  20.B

  【解析】内部反馈是操作者自身提供的感受反馈,外部反馈是自身以外的反馈。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解析】略。

  2.ABCE

  【解析】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见心理发展特征的论述。

  3.ABD

  【解析】生理成熟和短暂的变化不属于学习。

  4.ABCDE

  【解析】略。

  5.BC

  【解析】数字运算对字母运算的影响是积极的,因此是正迁移;数字运算是下位的、较低层次的,因此是自下而上的迁移。

  6.BDE

  【解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7.BCD

  【解析】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是操作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是心智技能,所以A项属于操作技能。

  8.ABCD

  【解析】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种,所以E选项错误。

  9.BCD

  【解析】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是: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10.ABCDE

  【解析】群体的特点与个体的特点对个体从众都有影响。

  三、填空题

  1.道德

  2.应用、分析

  3.两维表、学习结果

  4.角色认同、角色信念

  5.学与教

  6.青春期

  7.学习需要

  8.迁移

  9.下位学习、上位学习

  10.活动方式

  四、简答题

  1.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2.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其次,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再次,要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最后,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

  3.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4.(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5.正确的学生观是指对学生有一个科学而客观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正确认识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既要珍惜学生的向师性,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建立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

  (2)正确认识学生的能动性和可塑性。既不能忽略学生内心的感受和积极探索的欲望,也不能忽略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是激励学生成长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教师留给学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教师正确的学生观的核心内容。

  (3)正确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发展潜力。要侧重于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待个别差异,从提高基本素质的角度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是教师树立正确学生观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可以利用感知的基本规律,采用如下途径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但是,这一结论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在具体的教学中,先进行模象直观,在获得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比一开始就进行实物直观的学习效果要好。

  (2) 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为了增强直观的效果,必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在形象直观过程中,首先,要加强言语的指导,明确观察目标,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 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语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语与形象的结合方式,采用何种方式应视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而定。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要想在直观过程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必须注意和观察直观对象。而要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 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2.【答案要点】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其作用表现在:

  ①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②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③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

  (4)在教学中,运用归因理论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责编:3540278745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