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高频考点
考点·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农业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兴衰存亡。
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相矛盾。
法家强调抑商的主张。
“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2.主要表现
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3.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发展成就有一定影响,但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考点·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阶段
|
格局 |
功能 |
唐代及 其以前 |
市坊分离,唐代市坊布局整齐划一 |
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 |
宋元时期 |
打破市坊界限,出现了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
明清时期 |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乡村庙会也日益兴盛 |
考点·百家争鸣
学派 |
时期 |
人物 |
贡献 |
儒家 |
春秋 |
孔子 |
核心思想:“仁”和“礼” 思想观点:“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呼吁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在教育上,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成果: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 |
战国 |
孟子 |
思想观点:“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成果:《孟子》 | |
荀子 |
活动:三次在“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思想观点:“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天行有常” 成果:《荀子》 | ||
道家 |
春秋 |
老子 |
思想观点:“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任何事物都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成果《老子》(《道德经》) |
战国 |
庄子 |
思想观点: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 成果:《庄子》 | |
墨家 |
战国 |
墨子 |
思想观点:兼爱、非攻、尚贤、节用;提出的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三表法” 成果:《墨子》 |
法家 |
战国 |
李悝 商鞅 韩非子 |
思想主张: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集权;变法革新 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特点
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影响因素
阻碍因素 |
社会性质 |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
自身因素 |
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 |
政局动荡 |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 |
促进因素 |
列强侵略 |
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
政府鼓励 |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 |
实业救国 |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
民族精神 |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 |
与时俱进 |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
考点·新中国所有制结构的三次变动
1.1949~1956年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存。土地制度方面,以土地私有向社会主义公有过渡。
2.1956~1978年,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基础上,发展合作社形式。
3.改革开放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基础上,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尝试经营方式的变革。
考点·罗马法
1.发展历程
(1)《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改变了过去贵族随意曲解法律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2)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罗马法从公民法发展到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体现了罗马法的不断完善过程。
(3)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稳定,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内涵
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调整财产关系,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
渗透着“自然法”思想,宣扬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法理精神。
考点·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措施施行之后,危机不但没有解决,反而不断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已。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2)罗斯福上台执政: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他上台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让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2.内容
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3R”来概括,即复兴、救济和改革(recovery、relief、reform)。
(1)整顿金融业: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2)复兴工业: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3)调整农业:颁布《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救济和公共工程: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3.实质
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进行深刻的全面改造。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影响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中下层民众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新的发展道路,核心内容是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考点·欧洲的一体化
1.过程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3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总称《罗马条约》。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1年,欧共体通过《欧洲联盟条约》,欧共体更名为欧盟。1993年,欧盟正式诞生。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和军事领域。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
2.特点
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领域扩展。
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欧洲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合作的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历程
第一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导致古典主义盛行。
第二阶段:19世纪30年代前后,随着法国大革命失败和拿破仑帝国的覆灭,人们不再盲目地相信理性,开始追求人类的内心感情,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产生。
第三阶段: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革命发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弊端日益暴露,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出现了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艺术。
第四阶段:20世纪以后,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是,社会也更加动荡。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使世界更加不平静,在西方世界,人们心灵越来越空虚和迷惘,以反对传统和理性为特征的现代主义流派开始出现。
考点·历史教学的一般原则
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
此原则旨在处理好历史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始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指导。学生则主动参与教学,主动探索历史问题。因此,历史教学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此原则旨在促成智育和德育的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知识,同时要通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3.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此原则旨在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进行教学,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历史认识。同时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到教学方法和进度适当,易于让学生接受。
4.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此原则旨在处理好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感知与理解、形象与抽象的关系。
教师要用直观的手段(语言形象、内容具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感受,对历史形成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历史材料及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即教学中要做到事实描述与分析论证相结合。
5.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学要循序地进行,有步骤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6.因材施教的原则
此原则需要教师一方面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教育的深度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考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一是利用历史遗迹、遗址,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学生参观,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二是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合理利用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历史课程资源还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人力资源。
2.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原则包括:目标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精选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消防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土建职称公路检测工程师建筑八大员注册建筑师二级造价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 城乡规划师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安全工程师设备监理师环境影响评价土地登记代理公路造价师公路监理师化工工程师暖通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计量工程师
执业药师执业医师卫生资格考试卫生高级职称护士资格证初级护师主管护师住院医师临床执业医师临床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助理医师中西医医师中西医助理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助理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公卫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内科主治医师外科主治医师中医内科主治儿科主治医师妇产科医师西药士/师中药士/师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医学理论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