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中学 >>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 初中语文 >> 2020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

2020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_第3页

来源:考试网  [ 2020年03月17日 ]  【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律诗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古体诗指的是唐以前形成的古代诗歌,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几言就叫几言古诗。近体诗是唐初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有4句,每句有几个字就叫几言绝句;律诗有8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有几个字就叫几言律诗。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五言古诗,不符合题干“五言律诗”,故不合适。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五言律诗;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五言律诗;王绩的《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五言律诗。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及主题。白居易的《望月有感》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尾联“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不符合题干“哲理诗”要求,故不能作为例子使用。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揭示了要想更、更深刻、更高瞻远瞩得看到问题的本质,就要学会站在更高的高度看问题或把握事物的大局和整体这一哲理。苏轼的《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揭示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一哲理。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哲理,对于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于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3.【答案】C。解析:A项《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忧伤凄苦的心情;B项《游褒禅山记》以游记为辅,议论为主,是王安石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缺”;C项《梅花岭记》抒发了作者凭吊梅花岭上史可法墓时的情感,以《梅花岭记》为题,是取梅花“傲霜怒放,冰清玉洁,芳香不染”的象征义,赞颂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的民族气节,是一篇写人叙事散文;D项《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朋友的一封书信,主要描写了富春江一带的美好风光。故本题选择C项。

  4.【答案】A。解析:“四书”指的是《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不包括《诗经》,《诗经》是“五经”之一。

  5.【答案】A。解析:《观书有感》是南宋哲学家朱熹的作品,而非曹操。

  6.【答案】C。解析:《锦瑟》的四句每句都是一个典故,《赤壁》运用了火烧赤壁、曹操铸铜雀台、江东二乔等典故;曹操《短歌行》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了周公吐哺的典故。

  7.【答案】D。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教学实施”的认识。D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因此,本题选D。

  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表达方式”的理解。D项写作时要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多使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因此,本题选D。

  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阅读方法”的理解。B项是关于写作的表述;C项是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内容;D项是关于口语交际的内容。因此,本题选A。

  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板书设计。教学板书,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的直观辅助手段。板书不仅能简明扼要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展示教师讲授的流程,还能体现教师上课的重点,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利于记录和记忆,便于课下巩固和复习。题目中的板书系统梳理了《马》一文的主要内容,A、B、D表述均为此板书的优点之处,而C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板书设计类型多样,但本文属于综合式。故本题选择C项。

  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标理念的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13.【答案】D。解析:课堂上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这个玩笑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不能说是不尊重学生。

  14.【答案】D。解析: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它的基本特点,语文课上不能忽略背诵、识记的作用。

  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评价。B项中对“老师图省事直接引导学生合作”分析错误。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16.(1)【参考答案】

  ①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适当,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准确,教学的切入点选择恰当。就本节课的教学来说,教师以学生的学和文本的特点确定阅读的方法,以对读的指导为主线,落实单元教学重点,注重学法指导。上得实在,上得扎实。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不管学习和运用何种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要发挥恰当,不能太强,刻意把学生引向预设的领域,干扰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阅读);但也不能过分弱化,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对目标和过程恰当地跟踪、调控和指导,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②本课教学中,教学目标和任务始终在教师的心中,在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中,学生的学习没有受预设的束缚及时空的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得十分充分。自主合作学习使课堂释放出更大的空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一起,在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互动提问、互动置疑、互动解读,形成教学之对话的最佳状态。除了注意到了内容的理解,还体会了语言的节奏、押韵等方面的美感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堂教学达到了理想的状态。这是教师平时注意引导和熏陶的结果,是学生深入探究、合作攻关的结果,也是学生多维互动、互相启迪、思维碰撞的结果。

  (2)【参考答案】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课堂,该教师的教学不失为典范,而有机联系生活,提升学生人文性,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更应是重中之重,该片段中若教师的阅读引导能创设更多教学情景,较之于直接指出效果会更出人意料地好,也能有益于学生长远的语文学习。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③轫性,改为韧性;⑥烦燥,改为烦躁。

  病句:③“在这圣洁温暖的雨中,使我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因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去掉“在……中”或“使”。

  18.【参考答案】

  (1)从全篇结构看,文章先用题记点亮主题,借着利用明确的段落划分,从“雨中”“阳光下”“田野上”三个方面来倾诉和大自然的情缘,结尾与题记首尾呼应。主体三个部分都以“约会”来串联,既能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也能简要地提示和概括本层的内容,构思巧,形式美。从每部分的结构看,先写要约会,然后写如何约会,最后写约会的收获,每一部分的结构基本一致,为点明文章主旨做了很好的铺垫。

  (2)从文章取材看,典型生动,贴切自然。大自然浩繁万物,作者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选择了贴近生活的雨、阳光、田野。在详写和大自然约会的部分,一方面拟人色彩浓厚,让读者备感亲切柔和,更重要的是作者不是随性而为,牵强附会,而是紧扣“坚强”“沉稳”“踏实”来呈现大自然相应的景象,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智慧,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能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19.【参考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论证充分、说理透彻、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很有教育意义的立论文。全文紧紧围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述了忧患意识必不可少,人才要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新课标提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加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在这篇文章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本文的主旨,明白忧患挫折对于人成长成就的意义,不应该贪溺安逸享乐,并在个人生活学习乃至以后的工作中践行这一道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感知内容大意,掌握文章的论点以及文章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文本所论述的道理,可合作讨论,还可出示更多社会生活事例加以讲解,也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及感受进行领悟。总之,教师应设置多样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领悟并且践行“忧患意识不可少,乐观向上,艰苦奋斗”这一道理。

  20.【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清文章大意,了解作者生平,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确定依据: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指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故设置了上述三维目标。

  ②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单元导语提出,阅读本单元经典作品,思考人应该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也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故设置了目标1和目标3。

  ③目标设置还应依据文本特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论证充分、说理透彻、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很有教育意义的立论文。据此设置了目标2和目标3。

  ④设计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八年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要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据此设置了目标3.

  21.【参考设计】

  针对“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教学方案

  一、设疑启思

  孟子擅长论辩说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论证充分、说理透彻、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立论文。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品读探究

  1.指名读第一段,探究问题: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生评议。(展示六位圣贤的相关资料。)

  明确: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极富气势,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问题:“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这些条件的?这些困难有何意义?学生讨论后归纳。

  明确:“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人才造就不可或缺的条件: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如此一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3.齐读第二段,互相讨论,紧承第一段列举古代圣贤事例说理,接下来作者又是如何深入论证观点?

  明确:作者采用道理论证,首先说人在犯错以后经过“困于心,衡于虑”的主观思想斗争才能改正,由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接着说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安于享乐,骄奢荒淫)这样,国家必将灭亡。最后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巩固拓展

  文中为了论证论点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的事例,联系课外,再列举几例。(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多次被炸伤发明炸药,居里夫人历尽千辛万苦发现了镭,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四国外语……),

  四、总结提高

  1.总结: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仍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耽于安乐。个人价值的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等,往往需要艰苦卓绝的奋斗方能实现。

  2.提高: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并结合个人生活及社会现实书写300字左右的感悟,题目自拟。

123
责编:shunning阳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