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统考地区

省考地区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中学 >>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 初中语文 >> 2019年初中教师资格证语文备考试题2

2019年初中教师资格证语文备考试题2_第2页

来源:考试网  [ 2019年05月02日 ]  【
 10.以下是某老师在进行《台阶》这堂课的教学实录,请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师:本篇课文较长,老师昨天已请同学们预习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课文,抓关键词句,理读故事。理读故事的要求是:围绕小说的标题“台阶”,理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内容。

  生1:1-8小节,是小说的开端部分,台阶给我们家带来的满足及父亲认为台阶低。9-16小节,是小说的发展部分,父亲为造新台阶做准备。17-23小节,是小说的高潮部分,父亲建造新台阶的过程。24-31小节,小说的结局部分,父亲对新建成的台阶感到不习惯。

  生2:1-9小节,是小说的开端部分,父亲认为台阶低,想建新台阶。9-18小节,是小说的发展部分,父亲造新台阶的准备过程。17-24小节,小说的高潮部分,描述父亲建造新台阶的过程。24-31小节,小说的结局部分,写台阶建好了,父亲对新建成的台阶却感到不习惯。

  师:两位同学对故事的理读出现了分歧,他们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呢?到底谁的答案更合理些?你们能否抓住关键词句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从回答的情况看,学生比较糊涂。)

  师:(引导学生读第九小节的最后一句话,抓住其中的一个词“准备”,然后引导学生再找“准备”一词所出现的地方,学生发现第10小节的第一句话中出现了,通过读,大家一致认为9、10小节不能断开。教师继续追问,“准备”一词还出现在什么地方。学生找到第16小节的第一句话“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这一句话起总结的作用,据此,学生一致认为小说的发展应是9-16小节。教师再引导学生抓24小节的第一句话“新台阶砌好了”和25小节的第一句中的“于是”一词,可见,小说的高潮部分应是17-23小节。)

  师:当我们在理读小说的故事情节,产生困惑时,我们可以抓一些关键词句,注意这些句子的前后联系。想造台阶,准备造台阶、建造台阶,台阶完工,故事的情节紧扣台阶展开,台阶就是全文的线索,通过这一条线索,全文言之有序,条理清楚,因而,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应尽量言之有线,从而才能言之有序。

  对以上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B.当学生理解出现分歧时,教师没有进行评价而是请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体现了新课标中的尊重学生的理解与感受

  C.教师在最后归纳总结阅读方法的方式是不对的。

  D.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给文章分层,在阅读中渗透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于“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下列关于“综合性学习”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

  B.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

  C.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

  D.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相互讨论。

  12.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围绕“教材编写建议”展开讨论,下列观点不恰当的是( )。

  A.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B.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C.教材内容的安排要详尽丰富,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

  D.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阅读下面综合性学习《我是谁》的教学设计,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活动目标【A】:(1)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了解。

  (2)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发言时态度大方。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

  活动流程:

  (1)【B】播放《我是谁》片段,失去记忆的“成龙”不知道自己是谁,痛苦地在大山呼喊,人活着,不知道自己是谁是痛苦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超越自我,你清楚自己是谁吗?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吗?

  (2)分小组进行讨论,自我介绍,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自我介绍。

  (3)【C】宣布评分规划:表述过程中要流畅、清晰,不能出现断续、停顿过长等情况。表达要富有个性,充分展现自我风采。可选用图片、照片、影像材料、个人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

  (4)【D】裁判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选出最佳的那位。

  下面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教学目标清晰明确,能够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设置。

  B.通过影视作品的导人,别具一格,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C.通过评分规则,能够给予学生方向性的指导,使整个综合性活动规范、有序。

  D.综合性学习重在参与,不存在最佳之说,所以最后打分环节比较多余。

  14.阅读《芦花荡》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师:作者为什么用这样一个“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的老头子做主人公呢?大家有思考这个问题吗?假如小说的主人公不是老头儿,不是这么瘦呢?

  生:应该是欲扬先抑吧,前边说他多么普通,后边看到他的那些行为才觉得他很强大。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呢吗?

  生:关键是谁会想到这样一个瘦老头子能去完成护送干部护送粮食这样艰巨的任务。

  生:如果是让武松那样的人去就没有悬念了吗?

  生:正因为是个老头子,才更有传奇色彩呀,要是长得像武松那样的,就没意思了。

  生:如果不是这样的老头子,换做是像武松那样的人也能体现出强大呀。

  生:我觉得写这个老头这么瘦,更能让人们感觉到人民抗日的团结、英勇。

  师:你的意思是说这么一个瘦老头在抗日战场上都能这么英勇,更可况是那些年轻人呢,你的回答折射出一个广大的背景!很启发我!

  对以上教学行为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没有对学生回答错误的地方施以点拨。

  B.老师没有学生厉害,说明要教学相长。

  C.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当让全班学生来评判,纠正或补充,最后才加以必要的评析。

  D.学生的回答,有对又有错,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从多种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的答案,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15.阅读《背影》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在你们心中,父亲是什么样的?谁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一说你的父亲呢?

  生:是慈爱的,经常接我放学。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相比于母爱,父亲的爱也许更深沉,更隐藏,但是我们都能感受到父亲对我们深深的爱。那么,大作家朱自清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和我们的父亲一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朱自清的《背影》。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这样的导入,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于课文感情基调的了解。

  B.导入体现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新的教学理念。

  C.导入中互动较多,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见解,但不够简洁。

  D.学生通过导入环节,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一)阅读八年级课文《海燕》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16题。

  环节一:多层诵读

  (1)播放录音听读。

  学生凝神静听,用概括性语言说说听后的感受或描述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2)分组合作研读。

  ①自由朗读课文。

  ②全班分成三组,分别完成如下任务:

  A.用“________”,画出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找出暴风雨的变化,并按照“暴风雨……”的格式起小标题。

  B.身处这样的险恶环境,海燕的表现怎样呢?请同学们用“~~~~~”画出直接描写海燕的段落或句子,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并补充题目“……的海燕”。

  C.海上其他的海鸟面对暴风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读一读相关的段落,圈画出关键词。并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用“面对暴风雨,……心想:……”的句式说话。

  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

  (3)指导揣摩精读。

  ①验收分组学习效果,指导朗读。

  ②《海燕》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共分三个乐章。你能划分出来吗?

  ③思考:暴风雨渐次逼近的险恶环境对于表现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④体会写其他海鸟对于表现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在感悟散文诗的优美意境的同时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对比反衬的写法。

  (4)角色对抗演读。(暴风雨VS海燕VS海鸟们)

  学生以起立诵读的形式,甚有气势,符合本文朗读要求,也是提高朗读效果的创造性方式。依据上一环节的分组,动员学生结合三个场景分三部分演读,体会语气、节奏和情感上的变化。

  环节二:品味探究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第二步: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

  师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第三步: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师生共同评析)

  预期成果示例一:“黑色的闪电”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给人一种足以体现海燕的矫健、勇猛之美的感觉,“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诗豪壮之美的最高点。

  示例三:海鸥的“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吟、吓坏”、企鹅的“胆怯、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问题:

  16.(1)评析“环节一”中设置多层诵读的作用。

  (2)评析“环节二”中教师设置“三步”的目的。

  (二)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路

  ①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认为这句话也可以形容独特的山路。

  ②每当周末,晴空万里,微风吹拂之时,我便会背上那鼓鼓的背包,呼朋唤友地踏上登山的旅途。

  ③站在山脚下,看着延伸到山顶的小路。“崎岖”“蜿延”“迂回”……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串词语,用它们来形容眼前的山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④我和朋友都越越欲试,“冲啊——”,不知谁扯开嗓子大喊了一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一起迈开大步向山上冲,眨眼之闻就已冲出了七八米远。踩在松软的黄土上,呼吸着树木“吐出”的氧气,闻着野花发出的淡淡清香,这是城市里的沥青柏油马路上感受不到的。

  ⑤过了约半个小时,我就知道什么叫“路外有路”了。走在山路上,不仅是时上时下的坡度令人疲倦,而且路中间时不时会出现一些破石头或几节烂树根,一不小心就会摔上一跤。最主要的就是走山路比走平路累得多。还没一会儿,我就累得气喘吁吁。特意穿的很舒适很轻便的登山鞋,此时却成了脚上的累赘。两脚像灌了铅,沉重得迈不开步子,背包也像一块巨石,压得直不起腰,走不动路。脸上红彤彤的正冒着热气,快速的心跳“咚咚咚’’听得一清二楚。现在,我们不是在登山,而是在手脚并用地“爬山”啊!

  ⑥不知爬了多久,一个惊喜的声+音传来:“看,山顶!”我抬头一看,原来茂密的树林变成了一片蔚蓝的天空,山顶近在咫尺。大家的“发动机”似乎瞬间又加满了油,“呼”地一起向山顶冲去。

  问题:

  17.请从第③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并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18.请评价上述作文。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第19-21题。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研讨与练习

  一、朗读课文,说说文中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二、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三、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单元介绍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19.从“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角度谈谈你对《散步》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20.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1.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断,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123
责编:LJM456888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