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即早基因的表达产物可
A 激活蛋白激酶
B 作为通道蛋白发挥作用
C 作为膜受体发挥作用
D 作为膜受体的配体发挥作用
E 诱导其他基因的表达
24 静息电位条件下,电化学驱动力较小的离子是
A K+ 和 Na+
B K+ 和 Cl-
C Na+ 和 Cl-
D Na+ 和 Ca2 +
E K+ 和 Ca2 +
25 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电化学驱动力最小的离子是
A Na+
B K+
C Cl-
D Ca2 +
E Mg2 +
26 在神经轴突的膜两侧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
A 等于 K+ 的平衡电位
B 等于 Na+ 的平衡电位
C 略小于 K+ 的平衡电位
D 略大于 K+ 的平衡电位
E 接近于 Na+ 的平衡电位
27 细胞膜外液 K+ 的浓度明显降低时,将引起
A 膜电位负值减小
B K+ 电导加大 C Na+ 内流的驱动力增加
D 平衡电位的负值减小
E Na+ -K+ 泵向胞外转运 Na+ 增多
28 增加细胞外液的 K+ 浓度后,静息电位将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变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29 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浴液中的 Na+ 浓度后,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将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变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30 细胞膜对 Na+ 通透性增加时,静息电位将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变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31 神经纤维电压门控 Na+ 通道与通道的共同特点中,错误的是
A 都有开放状态
B 都有关闭状态
C 都有激活状态
D 都有失活状态
E 都有静息状态
32 人体内的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包括
A 神经和内分泌腺
B 神经,肌肉和上皮组织
C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D 神经,血液和部分肌肉
E 神经,肌肉和部分腺体
33 骨骼肌细胞和腺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的共同特点是
A 膜电位变化
B 囊泡释放
C 收缩
D 分泌
E 产生第二信使
34 把一对刺激电极置于神经轴突外表面,当同一直流刺激时,兴奋将在 6
A 刺激电极正极处
B 刺激电极负极处
C 两个刺激电极处同时发生
D 两处均不发生
E 正极处向发生,负极处后发生
35 细胞膜内负电位由静息电位水平进一步加大的过程称为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复极化
D 超射
E 极化
36 细胞膜内负电位从静息电位水平减小的过程称为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复极化
D 超射
E 极化
37 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值由+30mV 变为-70mV 的过程称为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负极化
D 超射
E 极化
38 可兴奋动作电位去极化相中膜内电位超过 0mV 的部分称为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负极化
D 超射
E 极化
39 细胞静息时膜两侧电位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负极化
D 超射
E 极化
40 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去极相形成有关的离子主要是
A Na+
B Cl-
C K+
D Ca2 +
E Mg2 +
41 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相形成有关的离子主要是
A Na+
B Cl-
C K+
D Ca2 +
E Mg2 +
42 将神经纤维膜电位由静息水平突然上升并固定到 0mV 水平时
A 先出现内流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外向电流
B 先出现外向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内向电流
C 仅出现内向电流
D 仅出现外向电流
E 因膜两侧没有电位差而不出现跨膜电位
43 实验中用相同数目的葡萄糖分子代替浸浴液中的 Na+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
A 逐渐增大
B 逐渐减小
C 基本不变
D 先增大后减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44 用河豚毒处理神经轴突后,可引起
A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加大
B 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C 静息电位值不变,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D 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加大
E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不变
45 在电压钳实验中,直接纪录的是
A 离子电流
B 离子电流的镜像电流
C 离子电导
D 膜电位
E 动作电位
46 记录单通道离子电流,须采用的是
A 膜电位细胞内纪录
B 电压钳技术
C 电压钳结合通道阻断剂
D 膜片钳技术
E 膜片钳全细胞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