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1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CK-MB是肌酸激酶同工酶,是用于心肌梗死中的一项检测指标。该值的高低与心肌梗死的范围呈正相关。
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的24h不宜使用洋地黄类制剂,早期使用洋地黄制剂可以诱发严重心律失常,促进心肌重构的发生与发展,但确切的机制并未阐明清楚。
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溶栓治疗成功的判断标准是:①2小时内胸痛程度减轻一半以上;②2小时内ST段抬高的幅度降低一半以上;③心肌损伤标志物高峰提前出现(CKMB峰值出现在发病后16小时内、cTnI峰值出现在发病后14小时内);④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以上4项中符合2项以上(排除①+④组合)提示溶栓成功,如果用药后90分钟内进行冠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则证实溶栓成功。溶栓治疗不成功且尚未超过介入治疗时间窗者,应进行补救性PCI,鼓励溶栓幵始后3-24小时内进行介入评价,必要时进行介入治疗。
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急性心肌梗死后溶栓治疗成功的判断标准是:
1)2小时内胸痛程度减轻一半以上;
2)2小时内ST段抬高的幅度降低一半以上;
3)心肌损伤标志物高峰提前出现;
4)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以上4项中符合2项以上(排除1+4)提示溶栓成功。
5、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主动脉夹层患者,当近端夹层的内膜破裂下垂物遮盖冠状窦口可致急性心梗,多见于右冠窦,常引起下壁心肌梗死。此种情况下,严禁溶栓和抗凝治疗,否则会引发灾难性大出血,死亡率高达70%。
6、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溶栓治疗的决对禁忌证包括:颅内出血或性质不明的卒中史、6个月缺血性卒中史、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肿瘤或房室畸形、3周内严重创伤/大手术/头部外伤史、1个月内胃肠道出血史、明确的出血性疾病、主动脉夹层、24小时内做过不能压迫止血部位的穿刺,相对禁忌证包括:6个月内TIA发作史、口服抗凝药、妊娠或产后未超过1周、未能控制的高血压、严重肝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期消化性溃疡、长时间或创伤性胸外按压。
7、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溶栓治疗的决对禁忌证包括:颅内出血或性质不明的卒中史、6个月缺血性卒中史、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肿瘤或房室畸形、3周内严重创伤/大手术/头部外伤史、1个月内胃肠道出血史、明确的出血性疾病、主动脉夹层、24小时内做过不能压迫止血部位的穿刺,相对禁忌证包括:6个月内TIA发作史、口服抗凝药、妊娠或产后未超过1周、未能控制的高血压、严重肝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期消化性溃疡、长时间或创伤性胸外按压。
8、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心肌梗死后最早出现的心电图改变是相应导联的T波变高、尖,继之ST段弓背向上抬高,抬高的ST段与高尖T波的升支融合呈“单项曲线”。
9、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为: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的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故选B。
10、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①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②宽而深的Q波,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③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故选A。其他选项均不符。
1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分层包括:
(1)年龄≥65岁;
(2)3个或3个以上冠心病危险因素(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或吸烟);
(3)已知有冠状动脉狭窄≥50%;
(4)心电图的ST段改变;
(5)近24h内有严重的心绞痛发作至少2次;
(6)发病前服用阿司匹林超过7天;
(7)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或cTnT)升高。
1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详细的危险分层根据患者的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心绞痛严重程度和发作时间、心电图、心脏损伤标志物和有无功能改变等因素作出。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程度分级:Ⅰ级严重的初发型心绞痛或恶化型心绞痛,无静息疼痛;Ⅱ级亚急性静息型心绞痛(一个月内发生过,但48小时内无发作);Ⅲ级急性静息型心绞痛(在48小时内有发作)。
1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分层包括:
(1)年龄≥65岁;
(2)3个或3个以上冠心病危险因素(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或吸烟);
(3)已知有冠状动脉狭窄≥50%;
(4)心电图的ST段改变;
(5)近24h内有严重的心绞痛发作至少2次;
(6)发病前服用阿司匹林超过7天;
(7)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或cTnT)升高。
1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心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系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包括
1.年龄: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2.性别:本病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女性患者常在绝经之后。
3.血脂异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4.血压:本病60%~70%有高血压,高血压者较血压正常者高4倍。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都与本病有关。
5.吸烟:吸烟者与被动吸烟均明显增加危险性,且与吸烟数量成正比。
6.糖尿病与糖耐量异常:糖尿病者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2倍。糖耐量减退者颇常见。
7.体重:超标准体重的肥胖者(超重10%为轻,20%为中,30%为重度肥胖)易患本病。缺乏体力劳动者。
8.职业: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
9.饮食:常进食较高热量,含较多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盐,易致血脂异常。
10.遗传:家族中有在较年轻时患本病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的家族性高脂血症易患本病。
11.性格:A型性格。
其他危险因素还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胰岛素抵抗等。
15、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心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系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包括
1.年龄: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2.性别:本病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女性患者常在绝经之后。
3.血脂异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4.血压:本病60%~70%有高血压,高血压者较血压正常者高4倍。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都与本病有关。
5.吸烟:吸烟者与被动吸烟均明显增加危险性,且与吸烟数量成正比。
6.糖尿病与糖耐量异常:糖尿病者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2倍。糖耐量减退者颇常见。
7.体重:超标准体重的肥胖者(超重10%为轻,20%为中,30%为重度肥胖)易患本病。缺乏体力劳动者。
8.职业: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
9.饮食:常进食较高热量,含较多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盐,易致血脂异常。
10.遗传:家族中有在较年轻时患本病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的家族性高脂血症易患本病。
11.性格:A型性格。
其他危险因素还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胰岛素抵抗等。
16、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缺血性心肌病由于长时间慢性缺血导致部分心肌纤维化,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率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17、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WHO对冠心病分为五种类型:心绞痛、心肌梗死、隐匿性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猝死。
18、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由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破溃继发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严重狭窄、创伤、夹层等冠脉原因引起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高热、严重贫血、甲亢等心脏外原因导致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引起心肌缺血症状急性发作,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9、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血脂异常的治疗方法包括: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其中应该是减轻体重(BMI<25kg/m2)。
20、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高密度脂蛋白抗动脉粥样硬化。其余选项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2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血液脂质含量异常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表现为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LP(a)、载脂蛋白B增高,载脂蛋白A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目前认为LDL对冠心病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有影响。
2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存在固定狭窄或部分闭塞的基础上发生需氧量的增加。
2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存在固定狭窄或部分闭塞的基础上发生需氧量的增加。
2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无论是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或者是心肌需氧量增加,只要是心肌氧供求平衡被打破就会造成心肌缺氧,发生心绞痛。
25、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冠状动脉MRI效果不好,收费较高。
26、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抗心绞痛药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等,血小板聚集是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原因,所有冠心病人若无禁忌证或严重副作用均应该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27、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症状缓解及病情稳定期应进行适当锻炼,每周至少5天,每天30-60分钟体力活动,其他时间鼓励进行家务、园艺等活动。
28、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β受体阻滞剂: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同时可因心率减慢延长舒张期而增加冠脉灌注时间,对心绞痛治疗,若无禁忌证,均应该使用。而且也是降压常用药物,所以选择B。
29、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破裂部位多见于心室游离壁,心室间隔破裂造成穿孔少见。
30、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与心肌梗死相关的室壁瘤主要发生于左心室。左心室心肌梗死后,心室壁心肌全层坏死,10%~38%的患者坏死心肌逐渐被纤维瘢痕组织所替代,形成室壁瘤。故选A。
3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心梗时发生心肌缺血坏死,由于缺血、坏死、局部多种炎症致痛物质的释放最先出现的症状是剧烈胸痛,难以缓解。
二、A2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肌钙蛋白I(cTnI)或肌钙蛋白T(cTnT)是更具有心脏特异性的标记物,在发病3~4小时即可升高,1~24小时达高峰,7~10天恢复正常,对心梗的早期诊断和发病后较晚就诊的患者均有意义。
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是指梗死范围很大,波及室间隔、前壁及侧壁。因此在胸导联上,通常从V1-V6导联都出现异常Q波及ST-T改变。此例心电图Ⅰ、aVL 导联及V2-V6导联出现异常Q波伴ST段弓背抬高及T波倒置。V1导联的r波极小,这种极小的r波称为线性r波,亦是心肌梗死的一种表现。
3、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图V1~3导联R波消失呈QS波,伴ST弓背抬高及T波倒置,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的表现。另外,Ⅱ、Ⅲ、aVF及V5~6导联ST段下移,可能存在下侧壁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时常可见到肢体导联QRS电压降低。
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心电图Ⅰ、aVL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血清肌钙蛋白升高,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5、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
6、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
7、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该患者临床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伴左心功能不全,应尽快控制心衰,首选给予血管扩张剂,以减少心脏前后负荷。
8、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提示为室性心动过速,再根据“突然心悸、晕厥伴抽搐”可判断该患者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因此应迅速施行电复律。
9、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右旋糖酐主要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急性失血、创伤和烧伤性休克。低分子右旋糖酐能改善微循环,抗休克效应更好。低、小分子右旋糖酐也用于EIB,血栓形成性疾病,如脑血栓、心肌梗死、心绞痛、视网膜动静脉血栓、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
10、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β受体阻滞剂对于前壁心肌梗死伴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者,可防止梗死范围扩大,改善急慢性期预后。
1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患者心率较快,首选β受体阻滞剂治疗,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率,降低血压,预防心绞痛,改善心梗患者预后,减少死亡率。
1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本题选B。
急性心梗时,可出现泵功能衰竭和各种心律失常。
由于最早出现的心力衰竭主要是坏死心肌间质充血、水肿引起顺应性下降所致,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尚不增大,因此在梗死发生后24小时内宜尽量避免使用洋地黄制剂。(题中没有标明具体时间,但需要注意这一点)
患者起病第2天发生心房颤动,血流动力学有明显变化,有呼吸循环衰竭表现,需紧急纠正,最好采用电复律(快速而有效)。
1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考虑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在AMI最初几个小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AMI患者心室颤动的发生率,可以限制梗死面积,并能缓解疼痛,减少镇静剂的应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要尽早常规应用β受体阻滞剂,窦性心动过速和高血压的患者最适合使用。对于高危病人可静脉使用β受体阻滞剂。
美托洛尔方案
1、首先排除心力衰竭、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心动过缓(心率<60次)或有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2、静脉推注,每次5mg;
3、每次推注后,观察2-5min,当心率低于60次或收缩压低于100mmHg,则停止给药。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总量可以达到15mg;
4、末次静脉注射后15分钟,继续口服剂量维持。
艾司洛尔用于治疗有β受体阻滞剂相对禁忌证而又希望减慢心率的患者。
除β受体阻滞剂外,即刻长期抗心律失常治疗仅用于致命性或有严重症状的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频发和成对出现并不一定增加心室颤动危险,但需密切监测。但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威胁患者的生命,需紧急处理,但必须建立在积极治疗心肌缺血、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治疗基础上进行。
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基础上,仍有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酌情用洋地黄制剂、维拉帕米等药物。若不能控制,可考虑同步直流电转复窦律。
1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急性心肌梗死后溶栓治疗成功的判断标准是:
1)2小时内胸痛程度减轻一半以上;
2)2小时内ST段抬高的幅度降低一半以上;
3)心肌损伤标志物高峰提前出现;
4)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以上4项中符合2项以上(排除1+4组合)提示溶栓成功。
1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急性心肌梗死后溶栓治疗成功的判断标准是:
1)2小时内胸痛程度减轻一半以上;
2)2小时内ST段抬高的幅度降低一半以上;
3)心肌损伤标志物高峰提前出现;
4)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以上4项中符合2项以上(排除1+4)提示溶栓成功。
16、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溶栓治疗的决对禁忌证包括:颅内出血或性质不明的卒中史、6个月缺血性卒中史、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肿瘤或房室畸形、3周内严重创伤/大手术/头部外伤史、1个月内胃肠道出血史、明确的出血性疾病、主动脉夹层、24小时内做过不能压迫止血部位的穿刺,相对禁忌证包括:6个月内TIA发作史、口服抗凝药、妊娠或产后未超过1周、未能控制的高血压、严重肝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期消化性溃疡、长时间或创伤性胸外按压。
17、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夜间发作,发作时伴有ST段抬高,可以自行缓解,属于变异性心绞痛。
18、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通过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肌缺血,为诊断提供依据。
19、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病例属劳力恶化型心绞痛,为不稳定型心绞痛。E选项中间综合征:多发生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后24~96小时及复能药用量不足的患者,临床表现为睑下垂、眼外展障碍、面瘫和呼吸肌麻痹,引起通气障碍、呼吸困难或衰竭,可导致死亡。
20、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其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恰当及时的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2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患者“1年前日常活动后出现胸骨后疼痛”提示曾发生过心绞痛,“近2个月发作次数增多,每日5-6次,轻微活动也能诱发,发作时心电图ST段一过性水平压低”提示进展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2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卧位型心绞痛是指平卧位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需立即坐起甚至站立,方能缓解。
2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此患者心绞痛多在夜间发作,与活动无关,且发作时心电图有关导联的ST段抬高,为冠状动脉突然痉挛所致,患者迟早会发生心肌梗死,称为变异型心绞痛,该类心绞痛首选药物为钙离子拮抗剂。
2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患者为高血压病3级,初发型心绞痛,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房早、房颤。
治疗选用美托洛尔+硝酸甘油。
房早诱导室上速和房颤的发生。选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美托洛尔还可降血压。
25、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发作时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上抬,这是心绞痛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变异性心绞痛,缓解期治疗首选钙离子拮抗剂。
26、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PTCA及支架术已被公认为是一种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恢复心肌再灌注的手段,其特点是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高和残余窄小。
参考信息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t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采用股动脉穿刺将球囊导管送至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处,加压扩张以增大血管内径,改善心肌血供。英文简称PTCA是1977年以后国际上冠心病介入性治疗的技术,也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根据临床表现分析PTCA的适应证:①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有明确的心肌缺血证据,左室的功能良好。②扩展的适应证: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伴多支血管病变;药物治疗有效的心绞痛,但运动试验阳性者;急性心肌梗死;冠脉搭桥术后心绞痛;高危心绞痛患者;变异型心绞痛但有严重的固定狭窄;PTCA术后再狭窄者。
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特性分析PTCA的适应证:1988年ACC AHA PTCA专家组总结了过去10年的经验,提出了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与PTCA成功率的关系,可作为选择PTCA适应证的参考。
相对禁忌证 ①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②左主干等同病变。③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50%者。④多支,广泛性弥漫性病变,PTCA成功可能性极小者。⑤陈旧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成功的标准 ①PTCA术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减少20%以上,残余狭窄<50%。②无急性心肌梗死或需急诊冠脉搭桥术,无手术及院内死亡。
合并症内膜撕裂;急性闭塞;边支闭塞;血栓形成及栓塞;冠脉痉挛;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及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合并症的发生率为5%~10%,但其中80%~90%的病例经适当处理可获得满意的结果,转为成功的PTCA。
成功率及追踪国际上PTCA的成功率已达90%~95%。中国为80%~85%,远期疗效亦为80%以上。其再狭窄率达30%~35%,多发生在术后6个月内,如稳定1年以上,则极少有再狭窄。对于再狭窄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可再次选择PTCA,成功率仍达90%以上,且再狭窄率降低。
27、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心电图负荷试验:是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增加心脏负担以激发心肌缺血。运动方式主要有分级运动平板或蹬车。心电图改变主要以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从j点后0.06~0.08秒)持续2分钟作为阳性标准。运动中出现步态不稳,室性心动过速或血压下降时,应即停止运动。心肌梗死急性期,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或急性疾病者禁作运动试验。
28、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通过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肌缺血,为诊断提供依据。
心电图负荷试验:是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增加心脏负担以激发心肌缺血。运动方式主要有分级运动平板或蹬车。心电图改变主要以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从j点后0.06~0.08秒)持续2分钟作为阳性标准。运动中出现步态不稳,室性心动过速或血压下降时,应即停止运动。心肌梗死急性期,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或急性疾病者禁作运动试验。
29、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1)反流性食管炎: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酸性胃液反流,引起食管炎症、痉挛,表现为胸骨后或中上腹部烧灼性痛,有时可向背部放射而疑似心绞痛。但本病常于餐后平卧时发生,服抗酸药可使之缓解。
(2)食管裂孔疝:常伴胃酸反流,其症状类似食管炎,常于饱餐后弯腰或平卧时发作,胃肠造影可明确诊断。
(3)弥漫性食管痉挛:也可伴发于反流性食管炎,其引起的胸痛有多种表现,服用硝酸甘油有效,麦角新碱可诱发,故易疑为心绞痛发作,是不典型心绞痛性胸痛的一个常见原因。根据患者有反酸和厌食的病史、症状常于进食尤其冷饮时或饭后发生、与劳累无关、发作时有吞咽困难可与心绞痛相区别。食管镜和食管测压法可明确诊断。
临床上,心绞痛与食管疾病往往同时存在,食管反流能降低心绞痛的阈值,食管痉挛可由麦角新碱诱发和由硝酸甘油缓解,因而两者的鉴别常存在困难。胸痛表现为“烧心”,且与体位改变和进食有关,同时伴随吞咽困难是食管疼痛的特点;食管疼痛较心绞痛更常放射到背部。准确的诊断不仅需要仔细地询问病史及体检,有时还需借助于实验室检查。
(4)胆绞痛 此病常突然发病,疼痛剧烈且常呈固定性,持续2~4h,然后可自行消失,在发作间期无任何症状。一般它在右上腹最重,但也可位于上腹部或心前区。这种不适症状常放射到肩胛骨,可沿着肋缘放射到背部,偶尔放射到肩部,提示横膈受刺激。常有恶心、呕吐,但疼痛与进餐的关系不确定;此病常有消化不良、腹部胀气、不能耐受脂肪食物等病史,但这些症状也常见于一般人群,特异性不强。超声显像对诊断胆石是准确的,且可了解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以及是否有胆管扩张。口服胆囊造影术未能显示胆囊充盈,提示胆囊无功能。
30、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1)反流性食管炎: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酸性胃液反流,引起食管炎症、痉挛,表现为胸骨后或中上腹部烧灼性痛,有时可向背部放射而疑似心绞痛。但本病常于餐后平卧时发生,服抗酸药可使之缓解。
(2)食管裂孔疝:常伴胃酸反流,其症状类似食管炎,常于饱餐后弯腰或平卧时发作,胃肠造影可明确诊断。
(3)弥漫性食管痉挛:也可伴发于反流性食管炎,其引起的胸痛有多种表现,服用硝酸甘油有效,麦角新碱可诱发,故易疑为心绞痛发作,是不典型心绞痛性胸痛的一个常见原因。根据患者有反酸和厌食的病史、症状常于进食尤其冷饮时或饭后发生、与劳累无关、发作时有吞咽困难可与心绞痛相区别。食管镜和食管测压法可明确诊断。
临床上,心绞痛与食管疾病往往同时存在,食管反流能降低心绞痛的阈值,食管痉挛可由麦角新碱诱发和由硝酸甘油缓解,因而两者的鉴别常存在困难。胸痛表现为“烧心”,且与体位改变和进食有关,同时伴随吞咽困难是食管疼痛的特点;食管疼痛较心绞痛更常放射到背部。准确的诊断不仅需要仔细地询问病史及体检,有时还需借助于实验室检查。
(4)肺栓塞:其疼痛突然发生并在休息时出现,见于有本病高危因素(如心力衰竭、静脉病、手术后等)的病人,常伴有咯血和呼吸急促。其疼痛性质典型地被描述为胸部紧压感伴有或随后发生胸膜炎性胸痛,即该侧胸部尖锐疼痛,呼吸或咳嗽使之加重。X线胸片、肺动脉造影、肺核素扫描可明确诊断。
3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劳力引起心肌缺血,导致胸部及附近部位的不适,可伴心功能障碍,但没有心肌坏死。其特点为前胸阵发性的压榨性窒息样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面,也可放射至右臂和两臂的外侧面或颈与下颌部,持续数分钟,往往经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迅速消失。
3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下壁心肌梗死常累及心传导系统,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3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包括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栓塞、心室壁瘤、心肌梗死后综合征。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发病率可达50%,表现为心尖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根据题干,该患者经抗缺血治疗后杂音消失,故D错误,A正确;心脏游离壁破裂,可于胸骨左缘第3~4 肋间出现响亮收缩期杂音伴震颤,故不选C;心脏二尖瓣穿孔可引起关闭不全,无题干中体征出现,故不选B;心室壁瘤左侧心界扩大,心脏搏动范围广,可有收缩期杂音,故不选E。
34、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包括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栓塞、心室壁瘤和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其中心肌梗死后综合征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 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与题目相符,故选C。
3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为:P波与QRS波群没有固定关系,心房率大于心室率。心室率通常为30~50次/分。
36、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根据患者心电图提示为下壁心肌梗死,常并发的心律失常为房室传导阻滞。
三、A3/A4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急性心肌梗死实验室检查
1.心电图
特征性改变为新出现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
2.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升高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或I)升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可于发病3~6小时开始增高,CK-MB于3~4d恢复正常,肌钙蛋白于11~14天恢复正常。GOT和LDH诊断特异性差,目前已很少应用。
3.检测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
采用心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快速诊断试剂,可作为心肌梗死突发时的快速的辅助诊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
4.其他
白细胞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或消失,血沉加快,血清肌凝蛋白轻链增高。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患者有心源性休克,再用速尿,则更加减少血容量,加重休克。
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根据此患者心绞痛发作的特点“夜间发作、持续时间较长、药物缓解效果不佳、发作时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 ,符合变异型心绞痛。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外周动脉压增高;体温、血沉及心肌酶谱正常。
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根据初步病史,此病人很可能是心绞痛,典型的临床表现是确诊的重要依据,所以采集病史时应特别注意询问胸痛的所有特点,而其余选项对诊断意义较小。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可显示心肌缺血的范围、大小和部位,具有确诊价值。
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题干信息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口含硝酸甘油能显著缓解;肺动脉栓塞具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发绀、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颈静脉充盈、肝大、下肢水肿等,心电图示Ⅰ导联S波加深,Ⅲ导联Q波显著T波倒置,胸导联过渡区左移,右胸导联T波倒置等改变,可资鉴别; 主动脉夹层胸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常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两上肢的血压和脉搏可有明显差别。肥厚型心肌病含硝酸甘油后胸痛反而可加重。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肌钙蛋白I和T这些心肌结构蛋白含量的增高是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指标。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溶栓疗法用于无条件施行介入治疗或因患者就诊延误、转送患者到可施行介入治疗的单位将会错过再灌注时机的患者,而且该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所以急诊处理措施中溶栓治疗是错误的。
5、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急性心肌梗死实验室检查
1.心电图
特征性改变为新出现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
2.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升高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或I)升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可于发病3~6小时开始增高,CK-MB于3~4d恢复正常,肌钙蛋白于11~14天恢复正常。GOT和LDH诊断特异性差,目前已很少应用。
3.检测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
采用心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快速诊断试剂,可作为心肌梗死突发时的快速的辅助诊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
4.其他
白细胞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或消失,血沉加快,血清肌凝蛋白轻链增高。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发生率约10%,于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等,该患者即出现了心包炎、肺炎,故选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