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局灶性间质性肾炎
眼观:肾表面散在大小不一的圆形结节,灰白色(0.5-1cm),被膜易于剥离,或与结节发生粘连。切面结节局限在皮质,呈楔形,眼观似淋巴组织,边缘部可有出血。病变多时,皮质呈现斑纹或斑块。又称为“白斑肾”。
镜下:1)肾小球一般正常,肾小管的变化继发于间质病变。
2)间质变化明显,初为水肿,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3)发展:除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外,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多,纤维组织增生,肾小管变性,坏死、萎缩至消失。残存的肾小管扩张,有细胞管型。
8.化脓性肾炎 由细菌引起的肾脏的化脓性炎,侵害肾盂和肾实质,病理发生可有血源性或尿源性感染,可分为两种类型: 肾盂肾炎、 栓子性化脓性肾炎:
(一) 肾盂肾炎是肾盂和肾组织因细菌感染发生的化脓性炎,母畜较多见,由尿路上行的尿源性感染,常与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炎症有关。
病理变化:
眼观: 急性肾盂肾炎:肾肿大,柔软,被膜易剥离。肾表面有稍隆起的大小不一的灰黄色或灰白色化脓病灶,周围有炎性反应带,与健康组织分界明显。切面肾盂高度扩张,肾盂内充满脓性液体--“脓肾”。
镜检:1)初期,肾盂粘膜充血,出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脓性溶解--溃疡;
2)亚急性肾盂肾炎时:肾小管及间质内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并形成明显的楔形梗死灶。见成纤维细胞增生,病灶内的肾小球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
3)慢性肾盂肾炎时:肾实质内楔形病灶被机化,形成瘢痕组织,肾表面形成较大的凹陷,肾体积缩小,硬度增加,变实,被膜不易剥离——“皱缩肾”。肾盂扩张变形,粘膜增厚,粗糙形成瘢痕。
(二) 栓子性化脓性肾炎 此型肾炎与其他部位多发性脓肿形成相似,以肾实质化脓性变化为主。
病理变化 眼观: 肾脏肿大,被膜易剥。皮质内散在多量的小黄色病灶,大病灶突出肾表面。
镜检: 早期: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内及肾小管间小血管有菌块,周围有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肾小管内也有同样的变化。 后期:细胞浸润处组织出现脓性溶解——小脓肿——大脓肿,周围组织充血,出血,水肿及中性白细胞浸润。
9.肾病概念: 是指肾小管发生变性、坏死而无炎症变化的疾病。
二、原因与机制:
原因有:外源性毒物:氯仿、四氯化碳、重金属、毒鼠药,栎树叶等;
内源性毒物:不如外源性毒物明显,多伴发其它疾病传染病、蜂窝织炎。
三 类型及病理变化:
(一) 急性肾病(坏死性肾病) 多见于急性传染病和中毒病。
眼观:肾肿大,柔软,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切面结构浑浊不清,有淡黄色与髓放线平行的条纹。
镜下:肾小管上皮明显变性,坏死,崩解,脱落。间质充血,有少量中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或无炎性反应。
(二) 慢性肾病(淀粉样肾病) 多见于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
眼观:肾肿大,质地坚硬,色泽灰白,切面呈灰黄色半透明的腊样或油脂状。
镜下:肾小球毛细血管输入小动脉、小叶间动脉及肾小管基底膜上有大量的淀粉样物沉着。有时肾小球内充满同质团块,所属肾小管上皮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继发皱缩肾(淀粉样的皱缩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