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肠道杆菌
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1.中等大小的G-杆菌,无芽胞,多数有鞭毛和菌毛。
2.营养要求不高。
3.生化反应活泼,肠道杆菌能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其中致病菌一般不分解乳糖,而非致病菌大多分解乳糖,用以初步鉴别。
4.抗原构造复杂,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荚膜或包膜抗原等。
5.抵抗力不强。
6.易产生耐药性变异及毒力变异。
埃希菌属
1.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种类
埃希菌属杆菌为肠道正常菌群之重要成分,大肠杆菌为主要代表菌种。大多数大肠杆菌为条件致病菌,能产生和携带肠毒素(LT、ST、SLT)、定居因子(CFA-ⅠCFA-Ⅱ)、K抗原或类似物质以及带有性菌毛和分泌内毒素者,为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有:
(1)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
ETEC是5岁以上婴幼儿和旅行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菌。致病物质主要为肠毒素(LT和ST);和定植因子,作用部位在小肠。
(2)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主要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不产生肠毒素,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上皮细胞。所致疾病象菌痢,有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3)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作用部位在小肠,粘附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粘膜、使微绒毛刷状缘破坏。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
(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为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病原体。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是O157:H7血清型。
(5)肠集聚性大肠杆菌
作用部位在小肠。引起婴儿持续性腹泻,脱水,偶有血便。不侵袭细胞。
2.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及所致疾病
EHEC的主要血清型是O157:H7,致病物质主要有质粒编码的菌毛和噬菌体编码的SLT毒素,引起以反复出血性腹泻和严重腹痛为特征的出血性结肠炎。在5岁以下的患儿中易并发溶血性尿素综合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继而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3.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
大肠杆菌为人和动物肠道寄生菌之一,它的存在表明,外环境、水和食物为人或动物粪便污染,且污染程度与其数量相关;或间接提示有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大肠菌群数及细菌总数,已列为水、食物和药品的卫生检测指标。我国规定,饮用水的卫生标准为每升水的大肠菌群数不得超过3个,每毫升饮水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个。对于食物、饮料和新品亦有相应的规定。
志贺菌属
1.分类
根据志贺菌的O抗原和分解甘露醇的能力,将其分为4群,即痢疾志贺菌(A群),福氏志贺菌(B群),鲍氏志贺菌(C群)和宋内志贺菌(D群)。
我国以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引起的感染较为多见。
2.致病物质
(1)菌毛:与粘附有关(粘附于大肠粘膜上皮细胞)。
(2)内毒素:内毒素破坏肠粘膜,可形成炎症、溃疡,呈典型的脓血粘液便;内毒素作用于肠粘膜,促进对内毒素的吸收,引起发热,甚至中毒性休克等一系列症状;内毒素尚能作用于肠壁自主神经系统,使肠功能发生紊乱,尤其是直肠括约肌痉挛最明显,因而出现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3)外毒素:A群志贺菌Ⅰ型和Ⅱ型能产生外毒素(志贺毒素),导致上皮细胞损伤。
3.所致疾病
志贺菌引起细菌性痢疾,有急性(包括急性中毒性菌痢)和慢性两种类型。其中急性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小儿,各型志贺菌都有可能引起,常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而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临床主要以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为表现;可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若抢救不及时往往造成死亡。
4.标本
可采集患者粪便的脓血和粘液部分,避免与尿混合。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样,标本应新鲜,若不能及时送检,宜将标本保存于30%甘油缓冲盐水或专门运送培养箱内。
5.分离培养与鉴定
标本接种于肠道鉴别或选择培养基上,37℃孵育18~24小时。挑取无色半透明可疑菌落,作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试验,鉴定菌群和菌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