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计算地震作用时,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 C )
(A)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 (B)各可变荷载组合值
(C) (A) + (B) (D)(A) 或(B)
【12】某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场场地为Ⅰ1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时,特征周期为0.30s,计算8度罕遇地震作用时的特征周期Tg(s)应取( B )
(A)0.30 (B)0.35 (C)0.40 (D)0.45
【13】当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遇地震水平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Tg=0.30s,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ΔFn=δnFEk,当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30s时,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系数δn应与( A )最为接近。
(A)0.17 (B)0.11 (C)0.08 (D)0.0
【14】某框架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1.0s,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GE=40000kN,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0.3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Ⅰ1类场地,8度设防。按底部剪力法计算的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 (kN)与( C )最接近。
(A)2165 (B)3250 (C)2761 (D)1891
【15】单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如图所示,集中于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1200kN,梁的抗弯刚度EI=∞,场地为Ⅱ类,7度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经计算知基本自振周期T1=0.88s。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框架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kN),与( A )最接近。
(A)46.80 (B)48.50 (C)49.60 (D)59.40
【16】如图所示,某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集中于楼盖和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1=G2=1200kN,梁的刚度EI=∞,场地为Ⅱ类,7度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该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028s。多遇地震作用下,第一层、第二层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kN),与( B )最接近。
(A)69.36;46.39 (B)69.36;48.37 (C)69.36;40.39 (D)69.36;41.99
【17】某10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该结构顶部增加突出小屋(第11层水箱间)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已知:10层(层顶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10=682.3kN,第11层(层顶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11=85.3kN,第10层的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ΔF10=910.7kN。试问,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时,顶部突出小屋(第11层水箱间)以及第10层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标准值VFEk11(kN)和VFEk10(kN),分别与( B )最为接近。
(A)VFEk11=85,VFEk10=1680 (B)VFEk11=256,VFEk10=1680
(C)VFEk11=996,VFEk10=1680 (D) VFEk11=256,VFEk10=1850
【18】某十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房屋,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40m,设一层地下室,采用箱形基础。该工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Ⅲ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按刚性地基假定确定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8s。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相同。按刚性地基假定计算的水平地震剪力,若呈倒三角分布,如图所示,当计入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时,试问、折减后的底部总水平地震剪力,应为( C )。
(提示:各层水平地震剪力折减后满足重比要求)。
(A)2.95F (B)3.95F (C)4.95F (D)5.95F
【19】下列关于扭转耦联效应的叙述中,( B )是错误的。
(A) 对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地扭转影响
(B) 对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对称的结构,可以不考虑扭转耦联效应
(C) 对于任何结构的抗震设计,都要考虑扭转耦联效应的措施
(D) 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的结构,可以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但是对其平行于地震作用的边榀的地震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
【20】对位于7度抗震设防区、Ⅱ类建筑场地、110m高,房屋平面及其结构布置均匀、对称、规则,且房屋质量和其结构的侧向刚度沿高度分布较均匀的丙类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办公楼。在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 D )计算方法适合。
(A) 可采用底部剪力法
(B) 可采用不考虑扭转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C) 应采用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D) 应采用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并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补充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