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与固定义齿相比,下列哪项是可摘局部义齿的缺点
A.体积大,部件多,异物感强
B.因为咬合关系不能很好的恢复,导致咀嚼效能差
C.由于基托的存在导致义齿稳定性不如固定义齿
D.由于患者很难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容易造成余留牙的龋病、牙周病
E.由于磨牙较多,病人不容易接受
正确答案:A
77.与圆环形卡环相比,杆形卡环具有
A.固位、稳定、支持作用均好于圆环形卡环
B.固位作用好,美观,对基牙损伤小,但稳定作用差,易积存食物
C.固位作用好,美观,对基牙损伤小,自洁作用好,但稳定作用差
D.固位、稳定作用好,对基牙损伤小,但不美观,易积存食物
E.固位作用好,美观,但稳定作用差,易积存食物、对基牙损伤大
正确答案:B
78.对于黏膜混合支持式可摘局部义齿,取压力印模的主要目的是
A.使合力均匀地分布在基托下的牙槽骨上
B.减轻主要基牙所受的合力
C.弥补鞍基远端下沉过多
D.减轻义齿基托对黏膜的挤压
E.减少义齿的下沉
正确答案:A
79.下列哪项不会增大基牙的负担
A.缺牙间隙长,缺牙数目多
B.缺牙区黏膜萎缩,弹性不良
C.牙槽嵴丰满宽大
D.义齿咬合不平衡,人工牙牙尖斜度大
E.卡环固位臂弹性小,与基牙表面接触面积大
正确答案:C
80.全口义齿修复前必须检查了解旧义齿使用情况,内容有
A.询问其要求重做的原因和要求
B.了解戴用义齿的时间和使用情况
C.检查旧义齿的固位、稳定情况
D.人工牙排列位置及人工牙的材料;义齿的合型
E.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E
81.全口义齿修复前,下列情况需要手术修整,除了
A.牙槽嵴上有尖锐的骨尖、骨突、骨嵴,估计通过基托缓冲无法解决的
B.上颌结节颊侧骨突形成明显的组织倒凹,影响义齿就位
C.上前牙区有松软牙槽嵴
D.牙槽嵴低平,唇颊系带附着点接近牙槽嵴顶
E.下颌隆突过大,形成大倒凹
正确答案:C
82.以下关于无牙颌主承托区的描述中,哪一项不正确
A.主承托区包括上下颌牙槽嵴顶
B.此区表面有高度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
C.上皮下有致密的黏膜下层
D.此区能承担咀嚼压力
E.此区义齿基托很容易与黏膜紧密贴合
正确答案:E
83.全口义齿排牙时应遵循下列原则,除了
A.人工牙列应排在唇颊肌向内的力和舌肌向外的力大体相等的部位
B.按一定规律排列人工牙,形成合适的补偿曲线和横合曲线
C.上下颌人工牙要有合平衡
D.上下颌人工牙要有良好的尖窝扣锁关系,不能有早接触
E.根据患者的要求排列人工牙前牙
正确答案:E
84.混合支持式设计的后牙游离端缺失,采用功能性印模的主要目的是
A.义齿与牙槽嵴更密合
B.减轻牙槽嵴负担
C.有利义齿固位
D.减少游离端鞍基下沉,减少末端基牙的扭力
E.防止牙槽嵴黏膜压痛
正确答案:D
85.为了取得合理的固位力,可摘局部义齿基牙倒凹的深度和坡度一般应
A.深度应小于1mm,坡度应大于30°
B.深度应小于1mm,坡度应大于20°
C.深度应大于1mm,坡度应大于30°
D.深度应大于1mm,坡度应大于20°
E.深度应小于1mm,坡度应小于20°
正确答案:B
86.可摘局部义齿设计时应考虑保护口腔软硬组织健康,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应采取分散牙合力的设计,减少基牙和支持组织的负荷
B.除了少数牙缺失可以单侧设计外,原则上应采用双侧设计
C.孤立牙和错位牙一般情况下不选作基牙
D.避免使用过多的卡环,卡环数量以不超过3个为宜
E.尽量暴露基牙的牙面,为自洁作用的发挥提供环境条件
正确答案:D
87.下列确定垂直距离的方法中最准确的是
A.利用息止颌间隙法
B.瞳孔至口裂的距离等于垂直距离的方法
C.面部外形观察法
D.参照拔牙前记录法
E.参照旧义齿垂直距离确定法
正确答案:D
88.全口义齿的固位是指
A.进食时义齿不掉
B.说话时义齿不掉
C.吐痰时义齿不掉
D.打哈欠时义齿不掉
E.抵抗从口内垂直脱位的能力
正确答案:E
89.无牙颌缓冲区需要缓冲的原因是
A.此区是义齿主要承力区,往往承受过大咀嚼压力,需要予以缓冲
B.此区表面覆盖很薄的黏膜,不能承受咀嚼压力
C.此区骨质疏松,不能承受咀嚼压力
D.此区黏膜活动度大,需要缓冲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B
90.关于间接固位体与支点线的关系,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间接固位体应设计在游离端基托的对侧,并远离支点线
B.间接固位体应设计在游离端基托的同侧,并远离支点线
C.间接固位体应设计在游离端基托的同侧,并靠近支点线
D.间接固位体应设计在游离端基托的对侧,并靠近支点线
E.随意设计
正确答案:A
执业药师执业医师卫生资格考试卫生高级职称护士资格证初级护师主管护师住院医师临床执业医师临床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助理医师中西医医师中西医助理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助理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公卫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内科主治医师外科主治医师中医内科主治儿科主治医师妇产科医师西药士/师中药士/师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医学理论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