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荀子·富国》记载:“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
A.自给自足 B.生产力水平高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
解析:选D。材料表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下,努力增加土地肥力。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故B项错误;材料与“女织”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做法的目的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2.(2015·济南二模)《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据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解析:选B。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史料意思是,鲁国南边村野之地,有个叫吴虑的人,冬天做陶夏天耕田,逍遥自在好比古代的舜,可见,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管仲和商鞅的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但材料与土地私有制确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礼崩乐坏”,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故D项错误。
3.(2015·四川内江三模)清乾隆宠臣纪晓岚曾经有过两年半的新疆谪戍生活,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西域之果,蒲桃莫盛于吐鲁番,瓜莫盛于哈密。蒲桃京师贵绿者,取其色耳……瓜则充贡品者,真出哈密。”京师出现这一景况的原因有( )
①新疆农业技术的发展 ②交通运输的方便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④新疆行省的设立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A。纪晓岚(1724年7月26日—1805年3月14日)生活的时代是乾隆帝(1711-1799年)时期,“西域之果,蒲桃莫盛于吐鲁番,瓜莫盛于哈密”说明新疆瓜果技术上的发展,“蒲桃京师贵绿者,取其色耳……瓜则充贡品者,真出哈密”说明蒲桃、哈密瓜在京师(朝廷)已经闻名,这是新疆与北京交通发展的结果,故①②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③错误;新疆行省的设立在1884年,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4.中国古代农民早期采用的是耕摩结合的方法,即在翻耕后用“摩”来摩平地面和摩碎土块,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后来,则在耕摩之间又加上了“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体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旱地耕作技术体系”形成于( )
A.春秋时期 B.西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选C。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故这一体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C项符合题意。
5.(2015·四川凉山一模)“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战国时期丝绸业实行工官制度
B.唐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宋朝纺织业出现了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
D.清朝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解析:选B。工官制度在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故A项错误;民营手工业在明代中后期才超越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故B项正确;纺织业出现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是在明代,故C项错误;丝织品一般人消费不起,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说法不正确,故D项错误。
6.(2015·太原三模)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C.政府实行抑商政策
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解析:选B。依据材料“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可知清政府在制止罢工行为和“另投别户”的行为,说明出现了工匠的群体斗争,故B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不能体现其发展水平,故A项错误;材料中政府只是在压制“倡众歇作,另投别户”的行为,并没有体现政府实行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私营手工业的规模,只强调出现雇佣关系以及政府对“倡众歇作,另投别户”的行为进行压制,故D项错误。
相关推荐:2017年全国高考各科目模拟试题备考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