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上海高考 >> 上海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7年上海高考历史综合提升复习(二)

2017年上海高考历史综合提升复习(二)_第3页

中华考试网  2017-02-20  【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016·河南六市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太康县志》: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蒹葭党杂著摘抄》: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楫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材料二 十字军东征(1096—1291年)更为意大利开启了新的财路,为欧洲带来了一股东方的奢华风,东征不仅使欧洲的贵族了解了东方的豪华,也为意大利人开辟了东方贸易的道路。奢侈消费在当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已经形成一股相当盛行的风气了。

15世纪中期,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颁布了“禁奢条例”,企图限制人们的过度消费,特别是在女性的服饰和宴会的用度方面。但是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每当上流社会大摆筵席或是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时,宾客们的穿戴总是争芳斗艳,琳琅满目。

——范广寅《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奢侈消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朝中后期和14、15世纪欧洲社会消费观的共同特点以及各自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消费观对中国和欧洲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不利影响。据此谈谈我们今天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11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共同特点,据材料一、二信息从社会风气、政府态度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一、二信息,分别从中国、欧洲当时的经济、社会思潮、消费观念等角度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共同不利影响,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统治、社会消费风气及社会经济发展转型角度归纳;第二小问消费观,根据第一小问“不利影响”的提示,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1)共同特点:逾越社会限制,崇尚奢侈消费。

背景:明朝中后期: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②统治集团生活腐朽。③市民阶级的产生。④消费观念的变化。

14、15世纪的欧洲:①发达的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较早产生。 ②人文主义思潮对天主教会禁欲观的冲击。③人们追求虚荣和展示经济实力的消费心理。④十字军东征增加了财富积累。⑤古代东方奢侈消费的影响。

(2)共同不利影响:①助长了社会奢侈不良风气的形成和发展。②畸形消费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③加速了统治阶级的腐化堕落。④对社会财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应树立的消费观: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只要言之成理,立意正确,均可酌情给分)

14.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8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12分)(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解析:(1)由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概括可知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由“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概括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较快,出现了诸如晋商等商帮。(2)第一小问社会现象,据材料二“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政策因素,由“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可以分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3)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类题目撰写,具有开放性。这类题目的步骤一般如下:首先,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其次,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第三,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可取的。

答案:(1)表现: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较快,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

(2)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下一代读书。经济政策因素:重农抑商。

(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

论据: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

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论据: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

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下一代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123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