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3厦门模拟)学者杨奎松曾说:“历史研究有点像刑警破案,通过种种蛛丝马迹,深入发掘拓展,找到更多的线索,运用逻辑分析和推理,把所有能够掌握到的历史碎片串联拼合起来,最后组成一张相对完整的历史过程图,弄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发生的经过情形以及原因何在,等等,从而揭示一个过去不为人所知,或者被人误读的历史秘密。”这是说( )
A.历史研究是察觉未知的秘密
B.历史研究是获得历史真相的过程
C.历史研究是拼接历史与现实
D.历史研究是追索历史原因
解析:B 杨奎松认为历史研究是通过种种蛛丝马迹,深入研究,侦破历史秘密,还原历史真相的过程,故B项正确。
2.“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材料强调的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三长制 D.科举制
解析:A 中国古代地方以血缘为联系的宗族自治一直在社会基层有效运作,管理着一宗一姓的公共事务。
3.1879年严复“海归”,任教于北洋水师学堂,八九十年代严复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尽管次次名落孙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科举制影响巨大
B.严复学贯中西
C.科举制完全失去选拔人才功能
D.严复想取得更大功名,以便宣传维新思想
解析:A 从材料信息可知,严复接受了西洋教育后,任教于北洋水师学堂,虽然已经名满天下,但毕竟不是由科举入仕,终觉不美,于是“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可见当时科举制影响巨大。
4.(2013宁波十校联考)1923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这个观点主要针对我国的传说古史,其内容包括: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在研究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按照该理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尧的传说比禹的传说出现的要早
B.《左传》中关于禹的记载比《诗经》中相关的记载可信度要高一些
C.东汉以上没有信史
D.研究上古史,不在它的真相而在它的变化
解析:D 材料中顾先生认为中国古史伴随着历史的变迁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故研究古史很难确定某一件事的真确性,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的最早状况,从而研究其变化状况。故D项正确。
5.“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利的平等
C.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D.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解析:D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是指如果审判中不能证明其有罪,就应推定其无罪。由此可知,这项“原则”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D项正确;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因素应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而且题干时间“罗马帝国”时期,此时罗马法已转变为成文法,A项排除;罗马帝国是奴隶主****的国家,B项“平等”一说错误,C项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应该是平等与公正。
6.(2013大连检测)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是作战失败。芬利坦言:“如果这样的事情能发生在伯里克利身上,其他人还有谁能幸免呢?”这意味着( )
A.讨论战争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重要议题
B.审判政治家的做法违背了雅典民主原则
C.民主政治有效运转需要高素质的参政者
D.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鼎盛
解析:C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芬利的话。伯里克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在位时期雅典民主制达到了鼎盛,而这样一位政治人物都受到了群众的惩罚,那么其他人受到惩罚就在所难免了。究其原因在于雅典民主制下,由于参政者的素质不高,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是雅典民主政治弊端的体现,故C正确。讨论战争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重要议题之一,故A项不正确;政治家并不都是正确的,审判政治家的做法违背了雅典民主原则说法不正确,故B项不正确;D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
7.(2013北京西城模拟)在费城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曾说,我们知道第一个总统会是个好人,可是谁知道后面会选出什么家伙来呢?出于这种担忧,各州代表对美国政体进行的设计是( )
A.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权
B.州政府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拥有自治权
C.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独立平等,互相制约
D.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
解析:C 为了防范****,保障民主政治,美国政体实行三权分立原则,C项正确。A、B两项是联邦制原则;D项体现的是总统制下总统的权力。
8.(2013台州统考)“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1858年),天津”。上述材料表明( )
A.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
B.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
C.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
D.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
解析:A 由材料时间可知该外交规定颁布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要求中外平等,中国外交人员要对英方人员以礼相待,否则要从严惩办,与鸦片战争前“天朝上国”“夷夏之辨”的传统外交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传统外交体制的解体。
9.(2013杭州模拟)“被民族主义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而动员起来的新老社会利益集团,在高度一体化的政治体制中缺乏表达自身利益要求的合法性渠道,也难以找到可靠固定的集团代言人,于是就发生了间歇性的‘参与爆炸’。” 按照这种观点,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具有“参与爆炸”意义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
解析: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民族主义”“现代经济社会”“新老社会利益集团”处于“高度一体化的政治体制”之下“第一次”。首先分析参与该历史事件的阶级成分,既有为“民族主义”奋争的旧集团即地主阶级又有“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而动员的新集团即资产阶级。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首义得到了各地旧官僚地主阶级的支持,迅速在全国取得了胜利,****了****集权的清政府,符合材料信息要求,B项正确。A项义和团运动口号是“扶清灭洋”,参与者为农民和部分地主官僚,排除。C、D两项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地方军阀分裂混战,中央政府无法达到“高度一体化”的集权程度且其参与者中不包括地主阶级。
10.(2013马鞍山模拟)“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所谓的革命,无非是要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这表明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前期民主革命( )
A.目的的坚定性 B.手段的优越性
C.过程的跳跃性 D.结果的建设性
解析:A 材料强调革命是杠杆,是手段。杠杆可以不断接长及革命手段不断激进,其目的都是为了撬起“民族翻身的巨石”,即民族解放这个革命的目标不变,故A符合题意。“革命带来了问题……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表明手段不一定优越。连续不断的革命,表明其过程不是跳跃的。故排除B、C两项。结果的建设性应指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革命的目标是“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这属于革命性的结果,不是建设性的结果,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