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湖北高考 >> 湖北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6届湖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规范训练: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与大众传媒的变迁

2016届湖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规范训练: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与大众传媒的变迁

中华考试网  2015-11-11  【

  1.(山东省东营市201届高三评估,25)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

  A.电话     B.汽车

  C.电报 D.火车

  解析: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是于1882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汽车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与题意不符合;电报在中国发展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与题意不相符;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于19世纪中期传入中国,与题干中的诗所述特点相符,为正确选项。

  答案:D

  .(2015·四川攀枝花联考)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解析:选C。本题考查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火车仅仅出现在个别大城市,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出行方式;材料中的“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说明B项表述错误;当时,中国人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绝大部分人对火车等西方先进事物持抵制态度,只有少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先进事物,故D表述错误。答案:3.至2013年初,西藏和平解放62年来,西藏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83.3倍,“神女要无恙,当惊西藏殊”。下图引起文成公主“千年一叹”的现象指(  )

  A.交通工具的进步 B.通讯工具的进步

  C.大众传媒的发展 D.社会习俗风尚的变革

  解析:仔细观察图中信息,由“拉萨站”、“火车”等信息可知A项正确。

  答案:A

  4.(南京市20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5)如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  )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

  D.中国的第一条干线铁路顺利通车

  解析:1876年,上海怡和洋行英商在未征得清政府同意的情况下,采取欺骗手段在上海擅自修建了淞沪铁路(从吴淞到上海),于1876年7月建成通车,全长15公里,经营了一年多时间,这是中国最早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第一条铁路。后来清政府用28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全部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

  答案:A

  .(2015·江苏南京联考)《申报》发刊词中说:“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致受其欺。”由此能够判断《申报》(  )

  A.起初由外国人在上海创办

  B.内容丰富,真实可信,通俗易懂

  C.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D.服务的对象是大商人、政界人士

  解析:材料介绍了《申报》的内容丰富、翔实、通俗易懂,并未涉及是否由外国人创办、是否为第一份商业性报纸;从其内容“风俗之变迁”“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可知,它并非仅仅服务于大商人、政界人士。故选择B项。答案:6.(浙江省杭州市201届高三第二次质检,19)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

  A.电话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 D.广播电台

  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人手能用、能得声可以判断是电话。

  答案:A

  7.(安徽省芜湖一中20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22)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福建、上海两地茶叶价格的同步变动说明信息传递快,19世纪80年代,两地已能进行电报联络。

  答案:A

  8.(湖南省浏阳一中20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8)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 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 ③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 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信息技术电报业发展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所有选项基本符合事实。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A

  9.(2013四川卷)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A项中的“都”和D项中的“广泛”明显夸大了广告的作用,皆排除;B项内容不符合史实,所以答案为C项。

  答案:C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答案:C

  11.上世纪30年代末,云集上海的外国人多达15万人,作为一个多国殖民下的城市,现代生活无可避免地与世界同步了。当时的上海市不可能经历的是(  )

  A.街上随时可见穿西装着旗袍的人流

  B.出门可坐双层公交汽车

  C.在石库门一带可见中西合璧的建筑群

  D.青少年在街头网吧上网冲浪

  解析:网络出现的时间大大晚于“30年代末”,故不可能在当时的上海出现。

  答案:D

  网络歌词:“我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买个诺基亚,右手买个摩托罗拉,我移动联通小灵通,一天换一个电话号码……。”与此现象关联密切的技术进步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B.通讯技术的发展进步

  C.卫星广播电视的推广 D.国家“菜篮子工程”推广

  解析:诺基亚、小灵通等均为现代通讯工具,故选B。

12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