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有一瓶混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两种细胞呼吸速率相等),在氧浓度为a时( )
A. 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B. 2/3的葡萄糖用于无氧呼吸
C. 1/3的葡萄糖用于无氧呼吸
D. 酵母菌停止发酵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判断氧浓度为a时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进而判断呼吸类型及其分解葡萄糖的比例。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的摩尔数之比是1∶1。位于a点时酒精的产生量是6 mol,则CO2的生成量也为6 mol。 图中实际CO2的生成量为15 mol,用CO2的总生成量减去无氧呼吸产生CO2的量等于有氧呼吸产生CO2的量(15 mol-6 mol=9 mol)。有氧呼吸每消耗1 mol的葡萄糖产生6 mol CO2,生成9 mol CO2则消耗了1.5 mol的葡萄糖;无氧呼吸每消耗1 mol葡萄糖产生2 mol CO2,生成6 mol CO2则消耗了3 mol 的葡萄糖。因此,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共消耗了4.5 mol 的葡萄糖,用于无氧呼吸的葡萄糖是3 mol,占2/3。
答案:B
12. [2014·海南高考]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
B. 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
C. 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
D. 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
解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鱼可通过呼吸作用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A、B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C错;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没有能量输入,鱼和植物将会死亡,D正确。
答案:C
13. 酶是细胞代谢过程中离不开的有机催化剂,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酶都含有元素C、H、O、N,能为反应体系降低活化能
B. 细胞代谢离不开酶,所以酶只能在细胞内发挥其催化作用
C. 细胞内DNA复制的顺利进行,需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酶的催化
D. 不同温度下,同一种酶的活性可能相同
解析: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两者都含有元素C、H、O、N,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细胞代谢离不开酶,但并不意味着酶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只要条件适宜,酶在细胞内外均可发挥其催化作用,B错误。
答案:B
14. 下表代表胃、小肠中有关消化液的成分及部分酶的最适p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消化液名称 pH 消化液成分 胃 胃液 1~2 胃液(HCl)、胃蛋白酶(最适pH 1.8左右) 小肠 肠液、胆汁
胰液 7~8 NaHCO3,胆盐,多种酶如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最适pH 8.0左右)
A.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B. 与无机催化剂比较,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且需要适宜条件
C. 胃液中的胃蛋白酶会随着胃的排空进入小肠,胃蛋白酶进入小肠后,能将蛋白质分解
D. 胃液中有大量的胃酸(HCl),它随胃的排空进入小肠后不会破坏小肠中酶的活性
解析:根据表中信息分析,胃蛋白酶适宜的pH为酸性,当其进入小肠后,由于pH的改变,酶失活不能将蛋白质分解;从表中分析,肠液中含有NaHCO3,胃酸进入小肠后HCl被中和,不破坏小肠中酶的活性。
答案:C
15. 如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下降
B. 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 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 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解析:由图可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t1属于此区间;超过适宜温度后,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下降,t2属于此区间。在没有使酶失活的范围内,酶活性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较高的温度才能破坏酶的空间结构。
答案:B
16. 下列关于酶和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都含有C、H、O、N、P五种元素
B. 细胞质基质中有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C. 在酶的作用下,ATP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最易水解,并释放大量能量
D. 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酶和ATP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生物体内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酶为RNA,RNA和ATP都含有C、H、O、N、P,蛋白质和ATP都含有C、H、O、N,所以A错。
答案:A
17. [2015·江苏五校联盟调研]下列关于生命科学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要加热至沸腾才能观察到颜色变化
B. 用洋葱鳞叶表皮和动物膀胱作实验材料能成功完成质壁分离实验
C.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以用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来确定
D. 用纸层析法分离菠菜滤液中的色素时,橙黄色的色素带距离所画滤液细线最远
解析: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无需加热,常温即可观察颜色变化,A错误。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无法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B错;酵母菌是兼性厌氧的生物,既能进行无氧呼吸,又能进行有氧呼吸,两种方式都能产生CO2,因此不能根据是否产生CO2来判断其细胞呼吸方式,C错;用纸层析法分离菠菜滤液中的色素时,距离所画滤液细线最远的是橙黄色的色素带,D正确。
答案:D
18. [2015·汕头市潮南实验中学模拟]如图1所示的甲、乙、丙三个渗透装置中,三个漏斗颈的内径相等,漏斗内盛有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且漏斗内液面高度相同,漏斗口均封一半透膜,置于同一个水槽的清水中。三个渗透装置的半透膜的面积和所盛蔗糖溶液的体积不同,如下表所示图2中曲线1、2、3表示漏斗液面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则曲线1、2、3与甲、乙、丙三个装置的对应关系是( )
装置编号 甲 乙 丙 半透膜面积 S S/2 S 蔗糖溶液体积 T T 2T
A. 1-丙;2-甲;3-乙 B. 1-乙;2-甲;3-丙
C. 1-甲;2-乙;3-丙 D. 1-丙;2-乙;3-甲
解析:结合图与表分析如下:由于水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蔗糖分子不能透过,甲、乙装置的蔗糖溶液体积相同,甲装置半透膜的面积是乙装置半透膜的面积的2倍,故相对乙装置而言,甲装置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由烧杯透过半透膜进入漏斗内的数量较多,导致液面上升速度较快,但由于两装置漏斗内蔗糖溶液的体积相同,最终漏斗颈的液面高度持平,则甲对应曲线2,乙对应曲线3;甲和丙两装置半透膜面积相同,但丙装置漏斗内蔗糖溶液的体积是甲装置的2倍,故相对甲装置而言,丙装置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由烧杯透过半透膜进入漏斗内的数量较多,导致液面上升速度较快,但因丙装置漏斗内蔗糖溶液的体积较多,漏斗颈的液面高度最终比甲装置高,则丙对应曲线1。
答案:A
19. [2015·浙江重点中学协作体摸底]如图①、②、③所示为物质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 图④中的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可代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B. K+和葡萄糖分别以②、①方式进入红细胞
C.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通过③方式进行
D. 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解析: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以②主动运输的方式,A错误;K+以②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红细胞,葡萄糖以①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红细胞,B正确;而胰岛素是大分子,以③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C正确;方式b的最大的转运速率与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D正确。
答案:A
20. [2015·常德月考]利用紫色的洋葱外表皮细胞和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可以探究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只是观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没有设计对照实验
B. 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 将装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再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D. 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下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滴加蒸馏水后都能复原
解析:清水中的细胞状态与加入蔗糖溶液后的细胞状态形成对照即质壁分离前后形成对照,质壁分离和复原形成对照,故A错误;质壁分离过程中随着细胞逐渐失水,液泡的颜色逐渐加深,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故B正确;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必需用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做材料,死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故C错误;蔗糖溶液浓度过高,会使细胞失水过多过快而死亡,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后复原,故D错误。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