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专业资格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 >> 模拟试题 >> 中级出版专业基础知识 >> 2018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基础知识习题五

2018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基础知识习题五_第2页

来源:华课网校  [ 2017年11月19日 ]  【

  【参考答案】

  第1题

  试题答案:1

  试题解析:

  年度出版计划备案制是指,出版社的年度出版计划,应经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局审核后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新闻出版总署要求,出版社应在上一年的第四季度制定出版计划,先报其主管部门审核和批准,然后送所在地新闻出版局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出版社如在年度出版计划已经审核、备案后,还需增补选题,要在发稿前一个月将选题计划报送省级新闻出版局审批。特殊急件须随时报批。

  考点:

  ☆☆☆☆考点22:年度出版计划备案制度;

  年度出版计划是出版社准备在某一年度安排出版的产品计划,有时也称“年度选题计划”。年度出版计划备案制度要求:出版社的年度出版计划应经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局审核后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在实际操作中,新闻出版总署要求:出版社应在上一年第四季度制定出版计划,先报主管部门审核和批准,再送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局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出版社如在年度出版计划已经审核、备案后还要增补选题,须在发稿前一个月将选题计划报送省级新闻出版局审核。特殊急件须随时报批。

  年度出版计划备案制度是出版行政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实施这一制度,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出版活动的动向,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根据规定,出版社未将年度出版计划上报备案或在出版物出版后再补报计划,都将受到行政处罚。

  第2题

  试题答案:1

  试题解析:

  (1)选题集体论证制度。

  (2)选题报请审核备案制度,包括每年拟出版的选题,要列入年度出版计划按国家规定申报备案;重大选题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备案制度;专项选题除列入年度出版计划备案外,还必须向出版行政部门单独报批,获准后才能出版。

  (3)三级审稿责任制度。

  (4)责任编辑制度和编辑持证上岗制度。

  (5)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

  (6)出书后的评审制度。此外,还包括几项比较特殊的制度,主要有特殊图书外审制度;各学科交叉审读制度;专家通读及专项检查制度。

  考点:

  ☆☆☆☆☆考点29:出版社的图书质量管理制度;

  图书是出版社的产品。它的质量好坏、高低,主要取决于出版社的各个生产环节,因而出版社的质量管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对出版社质量管理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则是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各出版社都须坚持执行的图书质量管理基本制度主要有八项,另外还有几项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的制度。

  1.选题集体论证制度

  图书质量首先来源于选题质量。建立选题集体论证制度,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共同把好选题关。关于选题集体论证的具体做法,详见《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的第三章第二节。

  2.选题报请审核备案制度

  (1)每年拟实施的选题,要列入年度出版计划按国家规定申报备案。

  (2)重大选题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核、备案手续。关于选题申报备案制度的具体做法,详见本书第三章“出版行政管理”。

  3.三级审稿责任制度

  三级审稿责任制度,是我国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审稿制度。详见《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的第三章第四节。

  4.责任编辑制度和编辑持证上岗制度

  图书的责任编辑由出版社指定,一般由初审者担任。责任编辑除负责初审工作外,还要负责稿件的加工整理(包括督察助理编辑或其他编辑的加工质量)和校样的通读工作,使稿件的内容更完善,体例更严谨,材料更准确,语言文字更通达,逻辑更严密;还要消除一般技术性差错,防止出现原则性错误;还要负责对整体设计、排版、校对、印刷等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为保证图书质量,可以根据稿件情况,适当增加责任编辑人数。

  因为编辑在保证图书质量上具有关键的作用,所以,编辑人员必须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来获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未获得中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能担任责任编辑。

  5.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

  校对是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直接影响图书的质量。出版社要配备足够的具有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负责校对工作。每出一种书,都要指定一名具有出版专业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为责任校对。一般图书的专业校对应不少于三个校次并至少通读一次,重点图书、工具书等应相应增加校次。终校必须由本出版社具有中级及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据付印清样输出的胶片必须经过核对。关于这两项制度的具体内容,详见《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的第五章“书刊校对”。

  6.出书后的评审制度

  出版社要成立图书质量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由具有出版专业高级职业资格的编辑人员以及社会上的专家学者组成,定期对本社新出版图书的质量进行认真的审读、评议。出版社根据评议结果,奖优罚劣,并根据有关规定对质量有问题的图书及其责任者作相应处理。

  7.其他几项制度

  上述各种制度是各出版社在任何时候都应执行的,具有普遍性。此外,还有一些个别性的、在某些较特殊情况下须执行的制度。例如:

  (1)特殊图书外审制度。这是将书稿送请有关部门或专家审读。适用于两类选题:一是需申报备案或专项报批的选题,稿件应该送请有关主管部门审定其中的重大政策问题、涉外问题等;一是学术性、专业性特别强的选题,出版社的编辑觉得单凭自己的水平难以把握稿件内容的正确性,需要送请社外的有关专家审阅。

  (2)各学科交叉审读制度。这是由各学科的编辑互相交换审读稿件。多适用于大型工具书的选题。因为大型工具书往往会有各学科的交叉问题(如百科性辞书中的某些条目就可能涉及知识跨度极大的诸多学科),通过各学科编辑的交叉审读并各有侧重地把好专业知识关,可以避免或大大减少重复、遗漏或相互矛盾等失误。

  (3)专家通读及专项检查制度。这是聘请各方面专家对己按学科分别进行编辑加工整理的稿件合在一起后作全面的或跨学科的专门检查。这一制度对确保大型工具书的编校质量尤其必要。因为原来分学科处理的稿件,相互间肯定有许多不统一、不平衡、欠呼应的地方,其他方面也难免有遗漏的问题,这些都需要专家在通读合在一起的书稿时发现和解决。此外,还需对一些涉及全书各学科的内容进行专项检查,如《辞海》的专项检查内容就有字形、注音、中国古今地名、外国古今地名、外文、译名、图片、图名、图注、参见系统等项目。

  第3题

  试题答案:1

  试题解析:

  审稿意见也称“审稿报告”或“审读报告”,是审稿人对稿件在价值评估和质量判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处理意见的书面文件。

  初审报告一般包括:稿件的基础情况,包括稿名、稿源状况、审稿简况;作者简介,指介绍作者的简要情况;内容简介,指说明稿件的内容范围、专业门类、写作方法等,文艺作品可简述情节;稿件的价值评估和质量判断,即对稿件质量作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并提出稿件是否可以采用的意见;稿件的不足之处和相应的修改意见;待处理的问题,指提请复审、终审解决的疑难问题。

  考点:

  ☆☆☆☆考点8:审稿意见概述;

  审稿意见也称“审稿报告”或“审读报告”,是审稿人对所审稿件在质量判断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处理意见的书面文件。稿件质量情况千差万别,很难用一把尺子衡量。为了写好审稿意见,在审稿时要注意作好审稿记录和摘要。审稿记录,就是把审稿中形成的看法、想到的意见和发现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供日后整理审稿意见时参考;审稿摘要,是将原稿各章节的内容摘要写下,以便了解和分析全稿的面貌及结构条理上的问题。

  我国出版社的审稿制度是三审制,即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每一审级都必须写审稿意见,但三者各有职责,审稿意见的内容和写法也有所不同。初审是整个审稿工作的基础,要对稿件作出最初的全面评估和判断,至关重要。所以这里主要谈初审审稿意见的写法。

  ☆☆☆☆考点9:审稿意见的内容;

  责任编辑审读完全部稿件后,先要对稿件的内容、特点和问题等加以分析、综合,然后写出审稿意见。审稿意见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稿件的基本情况。包括稿名、稿源状况(即稿件来源)、审稿简况(如是否开过审稿会或外审过,若有外审意见,须附上)以及稿件的实际情况与选题报告中原先的设计是否吻合、有哪些变化等。

  2.作者简介。一般应介绍作者的简要情况,包括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已出版的作品及其水平和社会影响。如是知名作者,介绍可以简单些;如是新作者,要尽可能详尽地介绍其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说明有无同类性质的著述,等等。

  3.内容简介。说明稿件的内容范围、专业门类、写作方法等;文艺作品则可简述其情节。

  4.稿件的价值评估和质量判断。这是审稿意见的重点。编辑要对稿件质量作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并据此提出稿件是否采用的意见。可以先写总的印象和评价,然后列举理由,条分缕析地逐点说明;也可先分点说明,然后归纳作出总的评价。评价时要注意与同类出版物作比较,说明该稿件的特色或不足。

  5.针对稿件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如果稿件从总体上看可以采用,但还有些不足,须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修改意见分全局性的和局部性的。前者包括观点、见解、重要的史料、内容结构和写作方法、文字风格等方面的问题,后者包括个别事实的出入、个别提法的斟酌等。可以将上述情况分别写出,一般先写前者,再写后者。提出局部性修改意见时,只须指出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并举典型实例加以说明便可,不必一一罗列,以免行文烦琐。

  6.说明待处理的问题。初审时如有一些疑难问题不易或不便处理,编辑可在审稿意见中具体写明,以便复审、终审者提出如何解决的意见。以上所说的只是审稿意见的一般性内容,并非每篇意见都必须具备这些项目。根据稿件的具体情况,审稿意见的项目也可有所调整,少于或者多于上述各个项目的情况,都是允许的。但是,“稿件的价值评估和质量判断”一项,是任何稿件的审稿意见中都必不可少的项目。

  审稿意见要注意详略得当、轻重有致。对本质性的、全局性的问题,宜多花笔墨写得详细些,对枝节性的问题可以简略些,最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也忌面面俱到、不得要领。

  第4题

  试题答案:1

  试题解析:

  凡例也称“义例”、“例言”、“编辑凡例”等。是说明书籍内容和编纂体例的文字,一般只使用于工具书、部分大型丛书、成套书和古籍校刊整理本等图书。

  凡例的特点一是在使用范围上有如前所述的要求;二是除了关于内容的原则说明,重点是介绍体例;三是通常分条分款列出。

  撰写凡例应注意的问题是力求明确、通俗、具体,便于读者理解,避免因空洞或歧义引起误会。

  考点:

  ☆☆☆考点33:凡例概述;

  凡例又称“义例”、“例言”、“编辑凡例”等。它是说明书籍内容和编纂体例的文字,一般仅使用于工具书、部分大型丛书、成套书和古籍校刊整理本等图书,其他图书较少使用。

  凡例和出版前言一样,都置于正文之前。但是,出版前言置于目录前,可以不编入目录;凡例一般置于目录之后,并编入目录。

  凡例一般由该书的编辑或作者撰写。不同类型的书,凡例所包括的内容也不同。一般是根据书籍的规模和著述方式,有选择地交代出书目的、编选意图、内容梗概、读者对象、选文标准、收词原则、归类方式、编排顺序、年代划分、释义范围、检索方法等,说明有关注释、插图、公式、表格、附录、索引等的特点,以便读者了解该书的编纂旨意、编排原则、格式特点和符号含义等,便于阅读、使用或检索。

  ☆☆考点34:凡例的特点;

  凡例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1.在使用范围上,如前所述,大多用于工具书(如字典、词典、百科全书、手册、年谱、索引、资料汇编等),古籍校勘、注释书,汇编书以及文集等。

  2.除了关于内容的原则说明外,重点是介绍体例,如词典的条目安排、注音规则、释义原则、格式安排、符号含义、检索方法,等等。

  3.通常分条分款列出。如1999年版《辞海》凡例,分为“单字和词目”、“字体和字形”、“注音”、“编排和检索”、“其他”共5项18条。

  ☆☆考点35:撰写凡例应注意的问题;

  读者在使用图书时发现了疑难问题,会求助于凡例。根据这一阅读需要,凡例的撰写就要力求明确、通俗、具体,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有时甚至要不厌其烦地逐条举例说明。譬如,《辞海》在谈到条目编排方式时,便作了十分详尽的解说。《辞源》在说明多音字的注音方式时,也是专门列举了五个词条为例。准确而又周密的凡例,有利于一般读者的理解,可以避免因空洞或歧义引起误会。

  例文:《鲁迅年谱》编辑凡例

  一、本谱主要是记述鲁迅一生的革命活动、文学活动及其主要生活事件,力求体现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 家和伟大的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并试图初步理出鲁迅思想发展的脉络。

  二、本谱采取逐年、逐月、逐日的记载方式,但为了使读者对鲁迅的思想发展和生平事业有一个清晰的印象,特将鲁迅生平分为若干时期,并分别附以简短的说明,不作全面评价。

  三、本谱于每一条下均注明资料出处。资料分为以下四类:……

  四、资料出处的注明,按上述四类的先后次序排列,各类从开头起空两格,对上述第四类资料,均加“参见”二字。……第一次引用资料时,均详细标明作者及出处,其后则只引题目和页码。遇有重题,后出现者仍加作者姓名,以示区别。

  五、本谱选用某些未经发表的回忆文章和访谈记录时,均标明 “未刊”字样。……

  六、为了帮助读者理解鲁迅的生平和著作,本谱记载了有关的国内外大事,其中有政治方面的,也有文艺方面的。在1917年以前的谱中,均记于每年之后;1917年以后的谱中,则记于每月之后。此类文字,一般不注明出处,用楷体字印出,以示区别。

  七、本谱对于鲁迅的大多数作品均加简略的题解。这些题解,皆为本谱编者一己之见,未必精当,仅供读者参考。

  [摘自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本书]

  第5题

  试题答案:1

  试题解析:

  作者简介也称“作者小传”,是对作者的身份等的简要说明。

  按写作主体分,有作者自己写的,有编辑写的,有作者或编辑委托他人写的;按放置的位置分,有单辟专门页面的,有放于勒口或面封、底封的,有置于文章开头或末尾的,还有作为注释或按语出现的。

  作者简介的内容一般应是作者生平和主要成就的概括介绍。大体包括作者的简历;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主要成就和贡献,包括著作和获奖情况等;其他值得介绍的有关情况。

  作者简介的写法,一是应突出重点,不求全面;二是应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写作者简介应注意的问题是材料要真实;评价要适当;要注意稳定性;文字要简明。

  考点:

  ☆☆☆考点36:作者简介概述;

  作者简介也称“作者小传”,是对作者的身份等的简要说明。作者简介过去多用于翻译书稿,主要是介绍原书作者,后逐渐用于一般书刊。撰写作者简介,主要是为了宣传作者,扩大其影响,同时也是为了给读者提供必要的资料。读者在了解作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再读其作品,可能会更容易理解,得到更多的收获,留下更深的印象。

  作者简介一般有如下几种类型:

  1.按写作主体分,有作者自己写的,有编辑写的,也有作者或编辑请他人写的。

  2.按放置的地位分,有单辟专门页面的,有放于勒口或面封、底封的,有置于文章开头或末尾的,还有作为注释或按语出现的。

  ☆☆考点37:作者简介的内容;

  作者简介的内容视其在书刊中的放置位置和作品写作形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应是作者生平和主要成就的概括介绍,大体上包括:

  1.简历,包括出生年月、籍贯、学历、工作经历(或社会职业)等。

  2.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3.主要成就和贡献,包括作品和获奖情况等。 其他值得介绍的有关情况。

  ☆☆考点38:作者简介的写法;

  作者简介在写法上有以下特点:

  1.突出重点,不求全面。作者简介因为文字少,只能抓住作者的主要事迹和成就加以介绍。譬如,简历一般只写生年(或生卒年)、籍贯、最高学历、社会职业和重要职务等(学历、社会职业和职务也可不写);主要成就只写与本书(或本文)相关的作品及其获奖情况,不涉及其他方面。

  2.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作者简介虽文字很少,但不宜写成千篇一律的一个模式,而可以根据作者的不同情况作多样化的尝试。一般来说,要与作品的性质相协调:作品性质严肃的,宜写得严肃端庄;作品性质轻松的(如小说、散文),则不妨诙谐、幽默一些。

  ☆☆☆考点39:撰写作者简介应注意的问题;

  1.材料要真实。不论是作者自撰还是编辑代写的简介,材料都要注意核实。有些内容往往带有史料性质,有可能被广泛引用,一旦失实,容易以讹传讹,造成混乱。

  2.评价要适当。作者简介以平实简明为妥。作者简介不是对作者一生的总结,一般地说,可以只讲好的一面,这是人之常情,不存在“为尊者讳”的问题。但是,要防止过于夸张拔高,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评价,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滥用“著名”、“杰出”一类的评语,乱戴“名家”、“新秀”之类的桂冠。

  3.要注意稳定性。书刊要长期留传下去,因此一些不够稳定的材料,如正在撰写的著作之类,就不宜写到简介中。

  4.文字要简明。作者简介多则几百字,少则几十字,要在这么短小的篇幅里表现一个人的生平,一定要注意行文简洁。要在 “小”字上面下功夫,做到小巧、精悍、扎实、言之有物,要用材料说话,而不要不着边际。

  例文:马克·吐温小传

  马克·吐温(1835?910)是美国文坛上的幽默讽刺大师。他出生在密西西比河畔的小城汉尼拔。12岁丧父,开始独立谋生,先后当过印刷所的学徒、排字工人、水手、引水员、矿工等,熟悉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他从16岁起开始学习写作幽默小品,1867年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一举成名。其后,他陆续发表的几部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王子与贫儿》(1881)、《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4)等,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吐温继承了美国民间的幽默传统,把它运用到文学创作上,加以提高和发扬,使它成为一种战斗的武器。……

  [摘自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笑的文学棗外国幽默讽刺小说选》]

123
责编:chenzhu

报名指南

出版专业备考必备

  • 姓名
  • 电话
  • 邮箱

更多+ 焚题库

  • 模拟试题
  • 历年真题
  •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