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质量工程师 > 质量工程师中级 > 中级理论 > 文章内容

中级质量工程师《质量专业综合知识》第四章笔记

考试网(www.examw.com)  2009年5月25日  
0
第四章  质量检验
    第一节  质量检验概述
  质量检验基本知识
  掌握质量检验的基本概念
  掌握质量检验的基本要点
  了解质量检验的主要功能
  掌握质量检验的步骤
  不同类别的产品质量检验
   熟悉机械产品的质量检验
  熟悉电工产品的质量检验
  熟悉流程性材料的质量检验
  了解产品的环境条件试验
  一、质量检验的基本知识
  (一)质量检验的定义(掌握)
  1、检验就是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时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对产品而言,是指根据产品标准或检验规程对原材料、中间产品、成品进行观察,适当时进行测量或试验,并把所得到的特性值和规定值作比较,判定出各个物品或成批产品合格与不合格的技术性检查活动。
  2、质量检验就是对产品的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进行观察、测量、试验,并将结果和规定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质量特性合格情况的技术性检查活动。
  (二)质量检验的基本要点(掌握)
  1、  一种产品为满足顾客要求或预期的使用要求和政府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都要对其技术性能、安全性能、互换性能及对环境和人身安全、健康影响的程度等多方面的要求做出规定,这些规定组成对产品相应质量特性的要求。不同的产品会有不同的质量特性,同一产品的用途不同,其质量特性要求也会不同。
  2、  对产品的质量特性要求一般都转化为具体的技术要求在产品质量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其它相关产品设计图样、作业文件或检验规程中明确规定,成为质量检验的技术依据和检验后比较检验结果的基础。经对照比较,确定每项检验的特性是否符合标准和文件规定的要求。
  3、  产品质量特性是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形成的,是由产品的原材料、构成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如零、部件)的质量决定的,并与产品实现过程的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设备能力甚至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的。因此,不仅要对过程(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合格上岗,对设备能力进行核定,对环境进行监控,明确规定作业(工艺)方法,必要时对作业(工艺)参数进行监控,而且还要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判定产品的质量状态。
  4、  质量检验是要对产品的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其它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观察、试验、测量,取得证实产品质量的客观证据。因此,需要有适用的检测手段,包括各种计量检测器具、仪器仪表、试验设备等,并且对其实施有效控制,保持所需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5、  质量检验的结果,要依据产品技术标准和相关的产品图样、过程(工艺)文件或检验规程的规定进行对比,确定每项质量特性是否合格,从而对单件产品或批产品质量进行判定。
  (三)质量检验的主要功能(了解)
  1、  鉴别功能。
  2、  “把关”功能
  3、  预防功能
  4、  报告功能。
  质量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进货验收的质量情况和合格率;
  (2)   过程检验、成品检验的合格率、返修率、报废率和等级率,以及相应的废品损失金额;
  (3)   按产品组成部分(如零、部件)或作业单位划分统计的合格率、返修率、报废率以及相应废品损失金额;
  (4)   产品报告原因的分析;
  (5)   重大质量问题的调查、分析和处理意见;
  (6)   提高产品质量的建议。
  (四)产品检验的步骤(掌握)
  1、  检验的准备。熟悉规定要求,选择检验方法,制定检验规范。
  2、  测量或试验。按已确定的检验方法和方案,对产品质量特性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观察、测量、试验,得到需要的量值和结果。
  3、  记录。对测量的条件、测量得到的量值和观察得到的技术状态用规范化的格式和要求予以记载或描述,作为客观证据保存下来。
  4、  比较和判定。由专职人员将检验的结果与规定的要求进行对照比较,确定每一项质量特性是否符合要求,从而判定被检验的产品是否合格。
  5、  确认和处置。检验有关人员对检验的记录和判定的结果进行签字确认。
  (1)   对合格品准予放行,并及时转入下一作业过程(工序)或准予入库、交付(消售、使用)。对不合格品,按其程度分别情况做出返工、返修、让步接收或报废处置。
  (2)   对批量产品,根据产品批质量情况和检验判定结果分别做出接收、拒收、复检处理。
  (五)产品验证及监视
  1、产品验证
  验证是指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产品验证就是对产品实现过程形成的有形产品或无形产品,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其它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观察、试验、测量后所提供的客观证据,证实规定要求已经得到满足的认定。它是一种管理性的检查活动。

  (1) 产品放行、交付前要通过两个阶段,第一是产品检验,第二是对提供的客观证据进行规定要求是否得到满足的认定。
  (2) 证实规定要求是到满足的认定就是对提供的客观证据有效性的确认。
  (3) 产品验证必须有客观证据。产品验证是产品检验的延伸,又是产品检验后放行、交付必经的过程。
  (4) 产品检验出具的客观证据是产品实现的生产者提供的。
  (5) 产品检验是出具对产品质量特性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所做的技术性检查活动。
  (6) 产品检验的主要内容包括:
  A、 检查提供的质量凭证。
  B、 确认检验依据的技术文件的正确性、有效性。
  C、 查验检验凭证(报告、记录等)的有效性及填写完整性。
  D、需要进行产品复核检验的,由有关检验人员提出申请,送有关检验部门进行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
  2、监视
  (1)   监视是对某项事物按规定要求给予应有的观察、注视、检查和验证。
  (2)   现代工业化生产中,过程监视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的质量控制方式,并作为检验的一种补充形式广泛地在机械、电气、化工、食品等行业中使用。
  (3)   为确保过程的结果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应对过程参数按规定进行监视,并对过程运行、过程参数做出客观、完整无误的记录,作为验证过程结果的质量满足规定要求的证据。
  检验人员对作业过程应实施巡回检查,并在验证过程记录后签字确认。
  二、不同类别的产品质量检验
  (一)机械产品的质量检验
  机械产品是工业产品的基础。
  机械产品的特点:
  机械产品的主要技术性能要求;
  机械产品的检验、试验方法:
  (1) 机械零件检验:化学分析、物理性能、几何尺寸。
  (2) 产品性能试验:功能试验、结构力学试验、空转试验、负载试验、人体适应性试验、安全性、环境条件试验。
  (二)电工电子产品质量检验
  电工电子产品的特点
  电工电子产品的主要技术要求:电气绝缘强度、电压、电流、功率、频率、温升、工作性能、电磁兼容性、工作环境条件。
  电工电子产品检验的主要内容和检验方法:
  (1)型式试验:用于考核指定产品的设计是否符合有关产品标准和验证产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试验可包括:
  A、 结构要求;
  B、 性能要求:工作极限值、温升、绝缘性能、工作性能、振动与冲击、电磁兼容性、噪声、气候性能。
  (2)例行试验:指对批量制作完成的每件产品进行的交付试验,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有关标准中产品交付的要求。试验可包括以下考核内容:外观、运行情况、介电性能、调整、整定及校正、气动设备的气密性、液压设备的密封性、电阻或阻抗测量。
  (3)抽样试验及研究性试验
  如果产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重大的改进,必须制作样机进行型式试验。
  电工电子产品的检验内容包括结构要求和性能要求两个方面:
  (1)   结构要求:可以从外观检查、绝缘电阻和耐压试验三个方面来考核。
  (2)   性能要求:工作限值;温升试验;绝缘性试验;工作性能试验;振动和冲击试验;电磁兼容性试验;噪声试验、气候性试验。
  国家标准GB/T 2421、GB/T 2422、GB/T 2423.1-51全面,系统规定了电工电子产品的环境条件的试验方法。
  (三)流程性材料的质量检验
  1、流程性材料的特点:
  A、流程性材料可以是固态的,也可以是液态和气态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换。
  B、流程性材料通常为有形产品,但是很多流程性材料形态有不确定性和随遇性,随其存放、盛纳的容器和包装物及堆放场所(散状固态)而定。
  C、流程性材料具有整体的均匀性,其整体中任一微小单元或整体分割后各单元仍是相同的物质,并具其性质不变。
  D、流程性材料具有自然连续性,无法进行计数,只能进行计量。
  E、流程性材料其产品形成过程一般也是连续实现的,在一定批量投料完成之前,一般不能或不易中途停止生产。产品形成后不旦出现性能不合格很难纠正(返工、返修)。
  2、流程性材料的主要性能:外观、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
  3、流程性材料的检验方法:
  (1)   流程性材料的检验的特点。
  A、 整体均匀性特点可使抽检一单元检验得到整体的性能。
  B、 流程性材料采用理化检验。
  C、 一些试验需制备试验、粉碎物或试验和标准物质。
  D、同一试样无法重复检验。
  E、 有些流程性材料在形成中无法检测,只能在产品实现后对其实行检验。
  F、 应依据国家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检验。
  (2)   流程性材料常用的检验方法
  A、 感官检验法;
  B、 物理检验法;
  C、 化学检验;化学分析、仪器分析。
  (四)环境条件试验
  环境试验是将产品或材料暴露在自然或人工环境中按规定条件进行试验,从而对它们在实际上可能遇到的贮存、运输和使用条件下的性能做出评价。 环境试验分为:自然暴露实验、现场试验和人工模拟试验三类。

来源:考试网-质量工程师考试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