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点:员工执行质量管理只要有个标准或差不多就行了。(即稍有误差问题不大)
“零缺点”管理的观点:执行的标准必须是“零缺点”,而不能是“差不多”。
如果我们允许员工的工作出现失误,就给不合格品的出现创造了机会。比如将合格率定为99.5%,那么就意味着每个人允许出现0.5%的不合格品,当所有员工都同时失误时,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那时的产品合格率是多少。在这里,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习惯和思维:出现问题是正常的,不出问题反而不正常。为了控制质量,我们必须从开始就提高标准:零缺点。不给质量问题出现的机会。
事实上,酿成错误的因素有两种:即缺乏知识和漫不经心。知识是能估量的,也可以由经验和学习而充实改进(所以我们需要事前制定标准、程序并通过学习、培训来教会每一个员工掌握必要的工作知识);但是,漫不经心却是一个态度的问题,因漫不经心造成的质量事故在我们公司占的比例比较大。这类质量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员工特别是管理者对质量的认识不够,对一些看似细微的工作和过程不够重视,因而造成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并且是屡屡发生。解决的思路就是全体员工对任何与质量有关的工作和过程都要认真重视,并决意小心谨慎,质量问题就会避免发生。
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却认为“零缺点”这个构想不切实际,尤其在公司目前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较低的状态下。甚至有人以“是人类就必然会犯错”的理论来排斥它。“零缺点”质量管理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几百家企业中实行,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以汽车行业为例: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的企业和我们公司的情况非常类似:机械设备落后,员工的质量意识淡薄,生产的产品是次品、废品的代名词。他们从美国引入“零缺点”的质量管理思想,站在顾客的立场上办企业,并认认真真地抓落实,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世界市场上打败美国和欧洲的竞争对手,企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
所以,零缺点能否实施并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管理层能否真正取得了共识,尤其是主要领导人的观念和重视的程度。
传统观念:质量好坏由排名(比较)而得知。
“零缺点”理论的观点:以“产品不符合标准的代价”来衡量质量。
衡量质量的最佳工具是金钱。质量的成本可分为两个范畴:一是不合要求所付出的代价,也就是所有做错事情的花费。如返工的人工费、给消费者的补偿费、公司的无形资产损失等。这些费用是因为在第一次没有完全做对而产生的多余行动及其支出费用。一般的制造企业此项花费大约占收入的20%以上,而在服务业更高达35%.二是符合要求的花费,它是指为了把事情做对而花费的金钱。包括专门性的质管、防范措施和质管教育,也包括检验做事程序或产品是否合格等范围。如检测设备的投入、质量管理人员的工资、培训费用等。运营好的公司此项费用大约占收入的3%~4%.这部分费用是必然发生的。我们可以在第一部分费用中做文章,尽量降低这部分费用,如果做得好,企业的利润将因此增加10~15%.我们也可以通过统计计算公司的质量成本,来验证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在提高还是在降低,验证公司实施“零缺点”管理是否有成效,还可以显示出究竟是哪一项产品、服务项目或哪一个部门在“不符合要求的花费成本”上高居榜首,从而还可以找出最佳的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