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图的及其判异准则与过程能力分析
学习目标1. 熟悉分析用于控制用控制图的区别
2. 熟悉判异准则
3. 掌握过程能力分析
4. 熟悉过程能力指数 CP与CPK的概念
5. 掌握过程改进策略
(一) 分析用控制图与控制用控制图
1、分析用控制图与控制用控制图的含义
在一道工序开始应用控制图时,很难保证恰巧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稳态),也即常存在异因。因此,一开始,总要将非稳态的过程调整到稳态的过程,也即调整到过程的基准,这就是分析用控制图的阶段。等到过程调整到稳态后,才能延长控制图的控制线作为控制用控制图,这就是控制用控制图的阶段。故日本有句质量管理的名言:“始于控制图,终于控制图。”
2分析用控制图的分析内容
分析用控制图主要分析以下两个方面:
(1)所分析的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若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则称统计稳态。
(2)该过程的过程能力指数是否满足要求?维尔达(S.L.Wierda)把过程能力指数满足要求称作技术控制状态。,简称技术稳态。
根据过程状态是否达到统计控制状态与技术控制状态,可以将它分为如下表所示的四种情况:
表3.2 状态分类
(1)状态I:统计控制状态与技术控制状态同时达到,是最理想的状态;
(2)状态Ⅱ:统计控制状态未达到,技术控制状态达到;
(3)状态Ⅲ:统计控制状态达到,技术控制状态未达到;,
(4)状态Ⅳ:统计控制状态与技术控制状态均未达到,是最不理想的状态。
显然,状态Ⅳ也是现场所不能容忍的,需要加以调整,使之逐步达到状态I。
从表2可见,从状态Ⅳ达到状态I的途径有二:状态Ⅳ→状态Ⅱ→状态I或状态Ⅳ→状态Ⅲ→状态I,究竟通过哪条途径应由具体的技术经济分析来决定。有时,为了更加经济,宁可保持在状态Ⅱ也是有的。当然,在生产线的末道工序一般以保持状态I为宜。
3控制用控制图
当过程达到了统计稳态和技术稳态,才能将分析用控制图的控制线延长作为控制用控制图。由于后者相当于生产中的立法,故由前者转为后者时应有正式交接手续。
进入日常管理后,关键是保持所确定的状态。经过一个阶段的使用后,可能又会出现异常,这时应查出异因,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消除,以恢复统计控制状态。
来源:考试网-质量工程师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