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
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关键变量包括产出、就业和价格。
(一)产出的衡量
1.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1)包括名义GDP和实际GDP;
(2)三种GDP统计核算方法:
①生产法(3个产业部门)
从生产方面统计GDP。对经济中所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值进行加总。所谓增加值是企业产出价值减去企业购买的中间产品价值。对于整个经济来说,所有企业的增加值之和必定等于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②收入法(6项)
从收入方面统计GDP。经济中一定时期内所有生产要素的收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的总和,加上折旧和政府间接税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GDP)=工资+租金+利息+利润+折旧+间接税
③支出法(4项支出类型)
从支出方面统计GDP。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和部门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进行汇总。
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
(3)潜在GDP:
潜在GDP是指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的产出。
2.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主要是在GDP的基础上考虑了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向国外的要素支付
3.其它衡量产出与收入的指标:
包括国民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1)国民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净值
它们是GDP或GNP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它们的内涵是:财富存量新增加部分。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折旧
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
(2)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
(3)个人收入(PI)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净利息+红利+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
(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个人税收支付
(二)就业与失业的衡量
1.美国采用“人口调查随机抽样法”,将被调查人口分为四组:
①就业状态——正在工作(有报酬)
②失业状态——目前无工作
③非劳动力——不能工作或不愿外出工作的
④劳动力——能工作且愿工作
2.失业的类型
按失业的原因分类:
①摩擦性失业——职位变换
②结构性失业——供给需求不匹配
③周期性失业(需求不足失业)——需求下降
按就业的意愿分类:
①自愿失业——不满足现行工资和工作条件
②非自愿失业——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无工作
3.充分就业和充分就业失业率
(1)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零失业率。
(2)充分就业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周期性失业率为零时的失业率,又被称作自然失业率。
充分就业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率+结构性失业率。
(三)价格水平变动的衡量
1.通货膨胀
(1)概念
通货膨胀是指总物价或一般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
(2)通货膨胀的类型:
①温和的通货膨胀:年物价水平上升速率在10%以内。
②严重的通货膨胀:年物价水平上升速率在10%~100%。
③恶性的通货膨胀:年物价水平上升速率超过100%。
(3)通货膨胀的成因:
①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过度增长,需远远大于供。
②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供给方面成本提高引起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
③需求拉动与成本推进相互作用型通货膨胀:前两者共同作用。
④结构性通货膨胀:经济结构不平衡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2.衡量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标
①消费物价指数(CPI):普通消费者购买一组固定消费品的价格变动。
②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③生产价格指数(PPI):衡量生产或批发环节的价格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