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自学考试 >> 笔讲串讲 >> 管理类 >> 公共关系学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考公共关系学考点:非语言传播的特性

来源:考试网 [ 2015年1月14日 ] 【大 中 小】

  非语言传播的特性

  1、传播性

  在一个互动的环境中,非语言符号总是不停地传播着。一个人即便看似不行动,他的非语言行为同样发送出某种信息。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候“此时无声胜有声”,由此传递的信息同语言传播一样丰富多彩。在中国文化中,体现着无尽的对非语言传播的研究与重视,如民间流传的看手相、面相等,就是通过对人的外貌的非语言符号加以综合分析,判断一个人的经历、性格、职业、家庭,以及今后的大体趋势。

  2、情境性

  与语言传播一样,非语言传播也展开于特定的“语境”中。情境左右着非语言符号的含义。相同的非语言符号,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传播中,这种传播的情境性体现得更为明显。如一般认为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拒绝,然而在保加利亚的一些地区,情况恰恰相反。

  3、可信性

  这种可信性一方面是由于语言信息受理性意识的控制容易作假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个人的非语言行为是其整体性格的表现及个人人格特性的反映,更多的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映,很难掩饰和压抑。因此,人们常说认识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4、组合性

  非语言行为通常以组合的方式出现。实验表明,人们的情绪几乎都是由整个身体表达的,让身体的不同部位表达各不相同的情绪,非常困难。此外,非语言符号也常作为语言传播符号的补充,来增强或削弱传播效果。因而,在认识某一非语言行为时,应尽可能完整地把握相关的席有非语言信息。

  5、隐喻性

  非语言传播行为带有隐喻性。一方面,非语言行为对语言的传播有一种补充说明的功能,如讲话中语音的突然提高就显示了传播者欲引起大家注意的含义。另一方面,非语言符号可为其他非语言传播加上某种注解。如某人与你见面,发出热忱的笑声,而握手却草草了事,这足以说明其热情的虚假。

责编:xiao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