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一、
1.B 2.E 3.D 4.A 5.C 6.A 7.A 8.C 9.B 10.C 11.A 12.D 13.B 14.C 15.A 16.D 17.A 18.C 19.C 20.E
二、1.√ 2. × 3. ×4. × 5. √ 6. ×7. √ 8. √9. × 10.×
三、
1.是质量控制图的简称,是针对检验过程质量加以设计、记录,进而评估检验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的统计图(1分)。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同批次测定质控品与患者标本,并将质控品测定结果标在质控图上,然后通过观察质控品测定结果是否超过质控界限来推断该批次患者标本的结果是否可靠(1分)。质控图上一般应标有中心线、上控制界限和下控制界限共计三条控制线(1分)。
2.临床实验室按照一定频率定性或定量的检测稳定样品中某种或某些成分(1分),并将测定值画在符合一定统计学规律的控制图上,运用设定的判断限或控制规则对控制图上的测定值(也称控制值)进行评估(1分),以此推测同批次患者标本的检测质量是否在控,这一过程就是室内质量控制(1分)。
3.即实验室间质量评价,也叫能力验证,或外部质量评价(1分),由外部独立机构组织,发放同一标本,多家实验室对同一标本进行分析,通过收集和统计实验室的检测结果(1分),以此评价实验室的操作过程是否满意,这一活动过程称为室间质量评价(1分)。
4.专门用于质量控制目的的标本称为质控品(3分)。
5.对某一分析物进行检测时(1分),处于该分析物周围的其他成分就是该分析物的基质(1分)。这些基质成分对分析物检测时的影响称为基质效应(1分)。
6.是指质控品测定结果与本系列质控品平均数之差(1分),再除以本系列质控品的标准差而得到(1分),计算公式为:Z-分数=(Xi-X)/s(1分)
四、
1.对于稳定性较长的新批号质控品,应与即将用完的旧批号质控品一起平行测定一段时间(1分)。根据20次或更多独立批次获得的至少20个结果,剔除离群值后(±3s外的测定结果)计算出平均数作为质控图的暂定中心线,计算出标准差作为质控图的暂定标准差,以此作为下月质控图的中心线和控制线进行室内质控工作(1分),第二个月结束后,将该月同批号所有在控结果与前20次测定结果累计在一起,重新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第三个月的质控图中心线和标准差(1分),重复前述操作3-5个月后,将最初20个测定结果和前3-5个月的在控数据累积在一起,计算出中心线和标准差,作为质控图的常规中心线和标准差(1分)。对个别在有效期内浓度水平不断变化的项目,可以适当调整质控图的中心线(1分)。
2.质控品性能的指标有:基质效应、稳定性、瓶间差、定值和非定值、分析物水平等(1分)。理想的质控品最好好常规待检标本具有相同的基质状态,在分析的过程中,质控品和常规标本才会有相同的表现,不存在基质效应的差异(1分)。稳定性包括出厂稳定性和开瓶稳定性,同类质控品种,两个稳定性都较好的为理想质控品。质控品的瓶间差是指不同包装瓶之间的差异,主要包括出厂的瓶间差和实验室内部在复溶等过程引入的瓶间差。在选择质控品时应注意选择出厂时具有较小瓶间差的质控品(1分)。定值和非定值质控品,非定值质控品的质量和定值质控品的质量是一样的。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不论定值质控品还是非定值质控品,用户都必须在自己的检测系统中重新确定均值和标准差,并在日常的质量控制工作中使用自己确定的均值和标准差(1分)。关于分析物水平,如果只做1个水平的质控品检测,反映的是可报告范围内该水平附近的质量表现,只说明在该水平控制值附近的患者标本的检验质量符合要求。若能同时做2个水平或更多水平的质控品,则可以反映较宽范围内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这样的质量控制工作更加科学和实用(1分)。
3.12s、:1个质控测定结果超过X+2s或X-2s控制限,一般用作“警告”规则,并启动其他规则进一步检验质控数据是否在控(1分)。
13s:1个质控测定结果超过X+3s或X-3s控制限,由于超过±3s是小概率事件,因此常用作失控规则,此规则对随机误差敏感。(1分)
22s:2个连续的质控结果同时超过X+2s或X-2s控制限,由于连续同时超过±2s是小概率事件,因此常用作失控规则,此规则主要对系统误差敏感(1分)。
R4s:该规则是指同一分析批中两水平的质控测定结果,其中一个结果超过X+2s,另一个结果超过X-2s,常用作失控规则,此规则主要对随机误差敏感(1分)。
41s:4个连续的质控测定结果同时超过X+1s或X-1s,此规则主要对系统误差敏感(1分)。
10x:10个连续的质控测定结果都在平均数(X)的同一侧(对偏离的程度没有限制,但必须连续10个测定结果同时高于或低于平均数)。此规则主要对系统误差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