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2 .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 3 .货币供应量
4 .中国通商信托公司 5 .商品资本 6 .平均利润率 7 .核心资本、附属资本
二、单选题
1 . C 2 . A 3 . C 4 . C 5 . A 6 . C 7 . A 8 . B 9 . C 10 . B
三、多选题
1 . ACDE 2 . ABCD 3 . ABCE 4 . ABCDE 5 . ABCDE
6 . BC 7 . ABCDE 8 . AB 9 . ABCD 10 . AC
四、名词解释
1 .信用货币是指由银行体系发行与创造的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与银行存款。
2 .货币政策是指 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3 .本位币亦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是法定的计价与结算的标准。
4 . 债券是用来表明债权债务关系,证明债权人有按约定的条件取得利息和收回本金权利的
5 . 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控制基准利率,其他利率基本开放,由市场决定,即由资金供求关系确定。
五、计算题
1 .贴现
解:贴现利息 = 贴现金额×(贴现率÷ 30 )×贴现期限
=100 万×( 6.3% ÷ 30 )× 100
=21000 元
贴现实付金额 = 贴现金额 - 贴现利息
=1000000-21000=979000 元
2 .回购交易
( 1 )资金拆借量 = 持有的现券手数×标准券折算率×每手标准券的价值
=1000 × 1.00 × 1000
=1000000 元
( 2 )每手债券的回购价格 = 购回价格 + 回购利息
或 = 购回价格 + 回购报价×本金×(回购期限 /360 )
=1000+3% × 1000 × 180/360=1015 元
六、简答题
1 .( 1 )一定时期利率水平最终是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当资金供不应求时,利率水平上升,反之则下降。预期物价水平的上升会改变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从而使利率水平发生变化。
( 2 )当经济主体预期未来物价将上升时,企业因预期未来产品价格上涨,利润增加,会积极地寻求资金以扩大生产规模。消费者因预期未来物价上涨,会积极利用消费信贷增加当前的购买。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增加。
( 3 )由于人们预期未来物价水平将上升,将会增加当前消费,减少储蓄,以避免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从而使可贷资金供给减少。
最终预期物价上升导致利率水平上升。
2 .甲银行的准备金减少 100 万元。
3 .( 1 )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 2 )依法监管原则;( 3 )自我约束与外部强制相结合的原则;( 4 )安全稳健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5 )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
4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各种金融要素实现新的组合。即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发展和迎合客户需要而创造出的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以及新的金融市场与新的金融机构的出现。
这个概念包含四方面的内容:金融创新的主体是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目的是盈利和效率;金融创新的本质是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即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的重新组合;金融创新的表现形式是金融业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
5 .中央银行具有三大职能。一是发行银行。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为满足经济需要向社会发行货币。二是银行的银行。一方面集中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另一方面充当商业银行最后的借款人,同时为金融体系提供支付清算。三是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家金库、为政府融通资金、代表政府管理国内外金融事务,如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管理国家黄金外汇储备等(
七、论述题
1 . 20 世纪 90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特点是:
( 1 )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决定了金融体系自身的不稳定性,从而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多发性。
( 2 )发达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加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 3 )巨额投资基金和衍生金融工具的超级发展推动了金融泡沫的过度膨胀。
( 4 )金融全球化增加了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和扩散性。
( 5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区域化加深了内外矛盾,促使矛盾激化。
我国增强金融安全的对策是:
( 1 )针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与经济全球化的不适应,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是指朝着更合理、更公平的方向发展,减少国际金融的动荡,以利于中国维护国内金融的安全。
( 2 )中国应密切关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动向,分析可能出台的规则对中国产生的潜在影响。
( 3 )中国应加快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健全微观金融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为资本项目开放打下坚实的基础。
( 4 )中国应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区域内货币金融合作。
2 .( 1 )根据储蓄与利率的关系,储蓄可以分为两类,即预防性储蓄和投资性储蓄。预防性储蓄主要与未来可预期的支出有关,基本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而投资性储蓄的目的就在于赚取利息收益,因此,较多地受利率变动的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基本上是预防性储蓄,因此基本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
我国居民储蓄基本上是预防性储蓄的判断可以由以下事实证明:在我国中央银行所作的储蓄调查中,居民储蓄的动机包括买房( 33% 的公众将之列为第一位的动机)、子女上学( 28.5% 的公众将之列为第一位的动机)、养老( 23.01% 的公众将之列为第一位的动机)、医疗( 12.8% 的公众将之列为第一位的动机)。
( 2 )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和深化,如住房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养老制度改革和医疗制度改革。这一制度变迁的最典型特征是原本很多由政府承担的支出转而由居民个人承担,居民未来可预期的支出迅速并巨额上升,即居民家庭适意储蓄额迅速上升,并且出现了巨大的缺口,即原有的储蓄无法满足新制度背景下适意储蓄的需求,为了尽快弥补这一缺口,必须增加储蓄。
( 3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加之国内经济景气的下降,大量的国有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城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业和下岗问题,居民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加以上述居民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的增强,为了应付未来的可预期的支出,居民不得不加大储蓄。
( 4 )我国经济面临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局面,物价水平连续下降,在名义利率下降的同时,实际利率并没有太大幅度的下降,甚至在有的年份由于物价下降的幅度大于利率下调的幅度,实际利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由此,以实际利率衡量的居民储蓄报酬也没有出现太大幅度的下降。
( 5 )通货紧缩和物价下降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居民推迟即期消费(越少越少的货币)。
( 6 )投资渠道的缺乏(工具多寡、风险大小、知识、时间、能力等的限制)使得居民更多地选择储蓄而不是投资。尤其是居民可供选择的投资品种的缺乏,如储蓄替代型产品,加之现有的投资渠道风险较大,如资本市场的高风险,使得居民消极地选择了居民储蓄这一虽然收益不高但相对安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