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X型题
1.迎随后世发展为( ABC )
A.深浅迎随补泻 B.针向迎随补泻 C.流注盛衰时间迎随补泻
D.徐疾补泻 E.提插补泻
2.经气的虚实变化现象,可以从以下哪些加以辨别( ABC )
A.切循经脉 B.按弹腧穴 C.针下感应 D.询问病人 E.脉象变化
3.能鼓舞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的腧穴有( ABCE )
A.关元 B.气海 C.足三里 D.内关 E.命门
4.具有泻邪作用的腧穴有( ABCDE )
A.人中 B.中冲 C.十宣 D.委中 E.少商
5.透天凉手法的操作过程有( BD )
A.慢提急按 B.一进三退 C.捻转幅度大 D.出针不闭其穴 E.重插轻提
6.补泻兼施的针刺手法有( DE )
A.烧山火 B.白虎摇头 C.透天凉 D.阴中隐阳 E.阳中隐阴
7.作为针刺的刺激量包括( ABD )
A.刺激轻重程度 B.频率幅度 C.机体情况 D.累积时间 E.腧穴
8.影响针刺的刺激量的因素包括( ABC )
A.针刺深浅 B.针刺方向 C.针具大小粗细 D.机体情况 E.腧穴
9.下列针法中属于《内经》九刺的为( BCE )
A.浮刺 B.络刺 C.经刺 D.齐刺 E.毛刺
10.下列针法中属于《内经》十二刺的为( CE )
A.分刺 B.经刺 C.扬刺 D.齐刺 E.短刺
11.下列针法中属于《金针赋》的为( BCDE )
A.龙虎交战 B.白虎摇头 C.苍龟探穴 D.赤凤迎源 E.青龙摆尾
二、判断题
1.针刺补泻中,凡是能够使机体虚弱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的针刺方法,称为补法。( √ )
2.在针刺得气后,针尖顺其经脉,随而济之为泻法;针尖逆其经脉,迎而夺之为补法。( × )
3.从切循、弹按和针下感应加以辨别经气的虚实变化情况;凡表现麻痹、厥冷、陷下、瘦弱,针下空虚和感觉迟钝等现象为虚;表现疼痛、红肿、硬结、肥大,针下紧涩和感觉过敏等现象为实。( √ )
4.捻转补泻法中的补法是以逆时针捻转为主,即拇指向后时用力重,向前时用力轻。( × )
5.《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 √ )
三、名词解释
1.针刺补泻: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与机体状态和疾病性质相适应的的术式和手法,以激发经气,起到补益正气,疏泻病邪,调整人体的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气血和调,恢复健康。
2.徐疾补泻法:是掌握毫针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为补泻的针刺手法。
3.呼吸补泻法:指在用针刺手法时,配合患者的呼吸以区分补泻的方法。
4.飞经走气四法: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简称“龙虎龟凤”,均属“通经按气大段之法”。
5.齐刺:为《内经》十二刺的—种,“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正中先刺1针,并于两旁各刺1针,三针齐用,名齐刺。治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等症。
6.豹文刺:为《灵枢》五刺一种,“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是一种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散刺出血的刺法,因其针刺出血点多,形如豹文故名。能治红肿热痛等症。
7.龙虎交战:“龙”指左转,“虎”指右转,“交战”指左转右转两种方法反复交替进行,通过左右反复交替捻转以镇痛。在《金针赋》中属治病八法的一种,进针后先左转为主。即大指向前用力捻转九数;再以右转为主,即大指向后用力捻转六数,反复施行多次,也可在浅,中、深三层重复进行。
四、填空题
1.《灵枢·终始》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2.补泻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而迎随是所有补泻手法必须遵守的原则。
3.凡是能扶助经气的手法,即是补法。凡能疏泄邪气的手法,即是泻法。
4.凡针下得气徐缓,如鱼吞钩或沉或浮,充实微紧,病人自觉针感柔和舒适者,乃是谷气至。
5.在临床上,脉象或证候的变化可以作为补泻的依据。
6.对于针刺补泻来说,尤须审察其经气的虚实变化情况,以及针刺穴位时指下的感觉。
7.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机体反应状态、腧穴的特性、针刺手法三个方面的因素。
8.徐疾补泻,是指针体在穴位内,依据穴位的深浅进内与退外动作的快慢,和出针与按穴动作的快慢,以区别补泻的针刺手法。
9.徐疾补泻的作用,主要是调和阴阳,用于治疗各种虚寒证或实热证。
10.徐疾补泻是以进、退针的速度为标准,提插补泻则是以提或插的手法轻重为标准。
11.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中,均以提插补泻和徐疾补泻为操作主体,结合其他操作方法复合而成。
12.捻转补泻,主要是根据针体在穴位内捻转的方向、用力的轻重来区分补泻的手法。
13.呼吸补泻法,是指在用针刺手法时,配合患者的呼吸以区分补泻的方法。
14.开阖补泻,是指针刺补泻过程中,在出针时是否按闭针孔以区分补泻的方法。
15.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复式补泻手法是烧山火、透天凉。
16.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包括徐疾补泻、提插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和捻转补泻。
17.针刺手法轻重,是指毫针行针时所用的刺激强度而言。
18.作为针刺的刺激量,应为刺激强度与累积刺激时间的乘积。
19.《内经》补泻手法有迎随补泻、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呼吸补泻和徐疾补泻法。
20.《难经》中以五输穴为基础,依据五行生克的关系,通过配穴形成而创立了泻井刺荥法、泻南补北法和补母泻子法。
21.五刺中在肌肉较丰厚处,进针后,退至浅层又依次再向两旁斜刺,如鸡爪为合谷刺;从五藏应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筋痹用关刺;肺疾患用半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