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7分)
1.A 2.B 3.B 4.A 5.B 6.D 7.C 8.D 9.C 10.A 11.C 12.C 13.B 14.B 15.B 16.D 17.D 18.B 19.C 20.B 21.D 22.A 23.B 24.C 25.D 26.D 27.B 28.A 29.C 30.D 31.B 32.D 33.B 34.D 35.C 36.B 37.A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8.ABCD 39.ABCE 40.ABCD 41.ACE 42.ABCE
三、填空题(每空1分,每小题2分,共6分)
43.肝 肾 44.增液通下 津枯肠燥 45.温热时毒 肌肤丹痧密布
四、改错题(改正下列每小题划线部分的错误。每小题2分,共4分)
46.化斑汤是由白虎汤加犀角、玄参。
47.风温病后期易伤肺胃之阴。
五、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9分)
48.指湿热之邪湿邪较重,上蒙清窍(2分)又出现下部二便改变的病机(1分)。
49.邪气在肺卫不解(1分),不顺传气分,而进入心包(1分),出现神昏谵语的过程(1分)。
50.邪热内闭心包,失治误治(1分),导致亡阳气脱的病理(1分),既有昏愦不语,突然面色
苍白,汗出淋漓,四肢逆冷等表现。
六、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8分)
51.风热邪袭肺卫治法是辛凉解表,宣肺泄热。方选银翘散或桑菊饮(1.5分)。燥热邪袭肺卫治宜辛凉透邪,甘润养津,方选桑杏汤(1分)。湿热袭于卫表治法是芳香宣化,祛除表里之湿,代表方是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1.5分)。
52.阳明为为水谷之海,太阴脾为湿土之脏,脾胃同属中土(1.5分),而湿为土之气,与脾胃
属同气相求、同类相从(1.5分),所以湿热病邪侵入人体后,易趋中焦脾胃,使脾失升运,胃失和降,出现脘痞,腹胀,呕恶,便溏,苔腻等(1分)。
七、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53.传染性:大多数温病是感染温邪而引起,并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他人。传染古代称染易,
吴又可将直接接触感染的称为传染。温病具有传染特点,但传染的不都是温病。(2分)
流行性: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引起程度不等的蔓延扩散。古代称为时行,天行。(2分)
季节性:指温病的发生与特定的季节气候条件有关。一是因为一年四季的气候及变化不同,所
形成的温邪各具特性,如春季多风热,易患风温等。二是因为在不同的季节里,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影响人体的反应性及抗病能力。(2分)
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流行还常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这与气候条件、体质类型、生活习惯、
卫生条件等方面有关。(2分)
50.温病将痉分为实证与虚证。实证为实风内动,多见于温病的极期,气分、营分、血分、心
包各阶段皆可出现此症(1分)。发作急骤,手足抽搐频繁有力,两目上视,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同时可见壮热,神昏,脉弦数有力等症状(2分)。治宜凉肝熄风,代表方是羚角钩藤汤(2分)。
虚风内动多见于温病后期,肝肾不足的情况下出现。(1分)其临床特征是抽搐无力,或仅为手
足、手指徐徐蠕动,或口角微微颤动,同时可伴见低热,颧红,五心烦热,消瘦,神疲,口干,失语,舌绛枯痿,脉细无力等(1分)。治宜滋阴熄风,代表方是加减复脉汤或大定风珠(1分)。
八、病案分析(本题10分)
55.病名:秋燥(2分)
辨证:燥热袭于肺卫(2分)
病机:本证为温燥初起,邪袭肺卫之候。以肺卫失宣,肺胃阴伤为病机特点。(2分)。
治法:辛凉透邪,甘润养津(2分)
方药:桑杏汤:桑叶5克,杏仁5克,沙参6克,象贝6克,豆豉3克,栀皮5克,梨皮5克(2分)。
上一篇:自学考试《温病学》练习试题及答案
下一篇:自学考试《温病学》模拟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