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师即研究者”,试述你对这一提法的认识。
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作为研究者,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促进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不断改进优化教学行为。它不是为了写成报告或论文发表,也不是为了构建或填补某种理论。教师研究的立足点,首先是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主要方式,是切合自身特点的、呈现教育教学原生态的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为主。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领悟到的理论,在反思中形成的思想,才真正有用。“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己发现的东西最有价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2、你认为当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放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师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轻松自如地开展教学的保证。教学互动往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实现,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降低自己的年龄、身份,保持年轻的心态。如上课前或上课之初与学生朋友一样轻松、愉快地对话,消除学生的距离感,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用商量的语气,带着亲和力,形成沟通,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对学生的答案要肯定为主,不去挑剔,也不冷漠对话。师生互相交流对话,互助性强。当然课堂教学贯彻多元评价、人文关怀,教师文化积淀丰富,能深刻全面地把握课程标准,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修养。
13、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14、为什么强调习作教学要从内容入手?P239
第一,从内容入手是由写作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无论是学生的习作,人们的应用写作,还是作家的文艺创作,都首先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写作材料,并且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形成作者的写作动机,表达欲望。第二,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中内容决定形式,对形式起主导、统率的作用。第三,把注意力放在习作的实践与体验上而不是“技巧”上。
15、怎样理解口语交际能力是全面发展语文能力的必要条件?P247
语文能力分为听、说、读、写四项子能力。从能力的运用看,以听、说为核心的口语交际能力贯穿语文学习的始末。学生必须通过“听”接受理解,通过“说”来表达和发问。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在语文知识的信息交流中,学生的“听”、“读”都是对信息的吸收和内化,“说”和“写”都是表达。但科学实验表明,人获取知识,一般听占45%,说占35%,读和写却只占16%和9%;单独靠“读”获取信息的存储率只有35%,而视听并用,信息存储率则可达65%。同样说、写嗾使表达,
但“写”的信息传递时效比“说”差得多。因此说,口语交际能力是全面发展语文能力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