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社会关注的《淄博市2020年中考招生工作意见》(淄教字〔2020〕38号)(以下简称《意见》)今日正式发布。
《意见》以教育部、省教育厅2020年中小学招生工作有关要求为依据,充分考虑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本着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于一切、政策整体保持稳定、适度调整部分考试科目的总体原则而制定。
《意见》主要包括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完善招生录取政策三部分内容。
首先,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同往年一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会考科目一样等值对待,作为普通高中招生不同批次考生录取的限制条件使用,并着重强调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领导和监管,规范评价程序,评价结果要等级分布合理,确保结果客观公正。
其次,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办法。按照省教育厅“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原则上安排在7月中下旬进行。各市可根据疫情防控和教学组织需要,对考试科目、考试方式等作出适当调整”的工作要求,今年我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时间安排为7月12日至15日。初中三年级学生参加地理、历史、生物考试,初中四年级学生参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及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考试、考查。会考科目实行多次考试办法,初四年级学生对已考的会考科目成绩不满意的,可以申请重考,并以最好的成绩参加高中招生录取。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过充分征求医疗卫生专家、区县、学校和学生家长意见,综合考虑疫情防控需要、学生长时间居家学习无法进行系统的体育锻炼和操作类训练及天气等因素,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确定取消今年体育与健康统一考试,考生体育与健康考试成绩按满分50分计入2020年中考总分;取消今年英语口语听力考试,将英语书面考试分数由原来的90分提高到120分,考试时长延长至120分钟;取消今年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实验操作考试,三科实验操作分数分别纳入三科书面考试,物理、化学、生物考试总分保持90分、60分、50分不变,考试时长不变;取消今年初三年级信息技术考试,初三年级考生信息技术科目考试等级均记为A等;保留初四年级申请重考考生和往届生的信息技术考试。
第三,完善招生录取政策。本着增强录取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继续完善普职一体化网上招生录取形式,确保录取工作公开、透明。
一是完善网上志愿填报办法。今年,普通考生志愿填报继续分两次进行,两次志愿填报均设置三类,即“3+4”对口贯通培养高职本科和高等师范教育类志愿设置1个、普通高中类志愿设置一个指标生志愿和三个非指标生志愿(为平行志愿)、初中后职业教育类(不含“3+4”对口贯通培养高职本科和高等师范教育类)学校设置两个平行志愿,每所志愿学校报考专业设置两个平行志愿,三类志愿均可兼报。今年开始,普通高中非指标志愿由原来的两个提高到三个,进一步扩大了考生的志愿选择空间,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一次性志愿信息采集效率,尽量避免出现落榜的现象,征集志愿措施则最大限度地提高录取精准度。
二是完善综合录取办法。首先,录取原则保持稳定。普通高中录取继续以综合素质评价和考查科目合格作为录取基本条件,以会考科目和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作为限制条件,以考试科目原始成绩进行择优录取。录取时,在满足基本条件的考生中,首先从会考科目和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至少3B2C的考生中,按考试科目原始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录取学校有空余计划时,再从会考科目和综合素质评价等级3B2C以下的考生中,按照考试科目原始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直至录满计划。各初中学校分配指标录取分数线差距控制在50分之内。未完成的指标生计划转为非指标生计划使用。初中后职业教育类学校以考生考试科目原始成绩进行择优录取。特别注意,“3+4”对口贯通培养高职本科录取考生成绩位次须在全市考生的前55%,且非考试科目成绩在合格以上;高等师范教育类录取考生成绩原则上达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满分分值的60%,录取分数线可适当浮动,但浮动比例一般不超过10%,须参加招生学校组织的面试合格后方能参与录取。其次,增强录取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两次志愿填报录取均按照“3+4”对口贯通培养高职本科和高等师范教育类志愿录取、普通高中志愿录取、初中后职业教育类(不含“3+4”对口贯通培养高职本科和高等师范教育类)学校志愿录取的先后顺序,分别按照各类学校录取原则实施分步录取,也就是,分成先后三部分按照录取原则依次进行择优录取,一经录取即不再参与后面其他志愿学校的录取。其中,普通高中按照先录取指标生计划、再录取非指标生计划的顺序进行,三个非指标生计划实行平行志愿录取办法;初中后职业教育类(不含“3+4”对口贯通培养高职本科和高等师范教育类)两个学校志愿实行平行志愿录取办法。特别说明,已经被录取的考生一律不再参与征集志愿填报。
今年招生工作意见发布后,我们将积极借助各级各类媒体强化政策宣传和解读,主动为广大考生和家长释疑解惑,力争让每一名考生和家长都能熟悉中考招生政策的制定依据和改革意图,让社会各界都能关心、理解和支持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