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序号按对应的题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在制碱工业上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屠呦呦 B.侯德榜 C.拉瓦锡 D.张青莲
2.我国于1965年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属于
A.糖类 B.油脂 C.蛋白质 D.维生素
3.化学是一门研究“变化的学问”,生活中充满着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玉石“变”印章 B.树根“变”根雕
C.葡萄“变”美酒 D.玩具机器人“变”形
4.分类法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O3、SO2、CO2是空气污染物 B.酒精、铁锈、冰水共存物是氧化物
C.甲烷、一氧化碳、氢气是可燃性气体 D.Ag、Hg、I是金属元素
5.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铝元素:Al B.干冰:H2O C.氢氧根离子:OH D.氯化银:AgCl2
6.高温的炭和水蒸气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7.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属于合成纤维 B.保鲜膜属于塑料
C.不锈钢属于金属材料 D.玻璃钢属于复合材料
8.科学的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条件。下列方法或要求存在错误的是
A.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要先挤瘪橡胶头,再将滴管伸入到液体中吸取
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慢慢地注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
C.实验室进行模拟炼铁时,应先通一段时间的CO气体,然后再加热
D.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时,点燃红磷后要迅速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并塞紧橡皮塞
9.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规格和数量不限),能完成相应实验的一项是
|
实验器材(省略夹持装置) |
相应实验 |
A. |
烧杯、玻璃棒、蒸发皿 |
提纯含少量泥沙的NaCl |
B. |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
用稀盐酸除去氯化钠溶液中少量的氢氧化钠 |
C. |
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 |
对 NaCl溶液蒸发浓缩 |
D. |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
用固体氯化钠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 |
10.《流浪地球》的热播让普通人了解到“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它含有 70%的氮气(体积分数)、20%以上的氧气、还有 CO2 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高
B.在“人造空气”中,燃着的蜡烛不会迅速熄灭
C.利用灼热的铜粉,可粗略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在太空中呼吸“人造空气”时,氧气消失但氧原子并未消失
11.“辣条”等劣质食品中常添加过量的“甜蜜素”,有害人体健康。工业上由环己胺(化学式是C6H11NH2)与氢氧化钠反应合成“甜蜜素”。下列对环己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类别上看:环己胺属于有机化合物
B.从性质上看:环己胺可以与碱反应
C.从组成上看:环己胺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36∶7
D.从结构上看:环已胺由6个碳原子、13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构成
12.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地壳中元素含量:
B.金属材料的熔点:
C.金属活动性顺序:
D.氯元素质量分数:
13.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红肉含有血红素铁,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并恢复体内的铁,人体缺铁会引起佝偻病
B.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C.聚氯乙烯薄膜可用于包装食物,废弃塑料随意丢弃会造成白色污染
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观察到火焰呈黄或橙色时,需将灶具的空气进风口调大
14.小轩做硫燃烧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在铺有细沙的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②将燃烧匙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直至硫燃烧;③将燃烧匙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与结论不正确的是
A.对比①和②可说明硫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对比②和③中硫的燃烧现象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C.在②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D.在③中观察到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并有大量白烟
15.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微粒观:氯酸钾是由钾离子、氯离子和氧离子构成的
B.转化观:金属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氧化镁
C.元素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结构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不同是因为两者的分子构成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