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到经验
①我至今仍然记得1998年左右的一次阅读噩梦。当时我在读希腊学者波朗查斯的《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中译本。我大多时候完全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偶尔似懂非懂又觉得作者基本上是在胡说八道。有时候枯坐俩小时只能翻四页,速度相当于从沼泽里往外拽一辆马车。等读到第三个小时的时候,就杀人的心都有了。
②在年少缺乏自信的时候,一旦不能读懂一本书或者读懂了但完全不知道它好在哪里,多半会很心虚,觉得责任肯定都在自己身上:这么经典的书,我都不知道它好在哪,肯定是我笨极了。既然如此,不但要接着读,还要在餐桌上不经意地讲。
③世上本没有经典,装得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
④而我现在主张的,是一种从经验、从问题出发的读书态度,而不是从“死去的古代白人贵族男子视角”出发的读书态度。比如,如果现在困扰我的问题是“民主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那我就老老实实去读 Prezworski、Inglehart、Huntington等做相关经验研究的人,柏拉图、黑格尔等“大师”估计也帮不上多大忙。
⑤一切经典本质上都是基于那个作者对他所处的时代的问题的回答与思考,那么要真正读懂它,你就必须对他所处的时代及其问题有相当的了解,或者你认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与你现在所处的时代有相似性,而且你能理解其相似性以及不同性在哪,由此批判地理解他的思考对于当下的意义。但说实话,以我有限的历史知识,我往往不知道很多“大师”的具体问题意识是什么,其思想的土壤到底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那个土壤和我今天所处的世界有何异同,那么我为什么要去读呢?仅仅因为它们被放在了书店的名著架上?当然我如果一定要绞尽脑汁去体会这些经典的深意,肯定也能若有所悟,但你要绞尽脑汁去思考任何东西,它都会有深意。电影《黑客帝国》里,先知使劲盯着一把勺子,都能看出宇宙的秘密。
⑥而大多哲学和社科经典都写作于“实证”几乎不可能的时代。比如,在二战之前,基本上不存在大规模的民意调查、完整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数据、科学上严谨的统计技术等等,所以大多数经典的写作方式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推断到推断,从灵感到灵感。这种写作方式往往能创造出很多很漂亮很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但是很难校验这些理论的有效性,又因为不能校验它的有效性,即,没有“证伪”它的可能性,知识很难有效积累。既然我们现在有条件读很多更严谨、更扎实、更细化的经验研究作品,为什么要拘泥于那些从概念到概念的东西呢?
⑦所以我的读书历程,基本上是一个不断从“经典”堕落为“经验”、从“意识形态”下降为“实证主义”的历程。不是说我对经典失去了好奇心,而是我希望引导我去读经典的,是问题的箭头在不断指引,而不是餐桌上的虚荣心。[来源:Z。xx。k.Com]
⑧自从我的阅读品味大幅度“堕落”之后,我发现阅读对我来说变成了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我现在读书并不指望醍醐灌顶,更不觉得书架上会有什么“神明”,仅仅希望每一本书能推进一小点知识或者带来一个小启发。
⑨正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因此需要补充的营养元素不同,在思考自己要读什么书之前,最好问问自己,我关心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真诚的问题意识才能将你引向真诚的阅读——阅读如此美好,任何功利心、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它的玷污。
1.下列对“我”读《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的经历和感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读这本书不仅给“我”带来快乐,甚至让“我”内心痛苦,如同经历了一场噩梦。
B.因为不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当年“我”读这本书的过程缓慢而艰难。
C.因为缺乏自信,“我”把读不懂这本书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笨,并感到心虚、自责。
D.虽然没有读懂这本书,但出于勤奋好学,“我”还是接着读并且在餐桌上讲。
2.作者想弄清“民主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却不读柏拉图等大师的经典,下列对其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对柏拉图等大师所处的时代及其问题不了解。
B.“我”不能理解柏拉图等大师的思考对当下的意义。
C.“我”必须绞尽脑汁地深入思考,才能找到柏拉图等大师经典背后的深意。
D.柏拉图等大师的经典中漂亮而有启发性的理论很难得到有效校验。
3.从全文看,下列对本文主要观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世上本没有经典,装得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
B.应该从经验出发,用问题来引导阅读,而不能拘泥于经典作品。
C.要让阅读变成快乐的享受,不一定非要读经典。
D.要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获得感悟,而不是获得虚荣心的满足。
参考答案:1.D(并非出于“勤奋好学”,而是出于“虚荣心”)
2.C (作者认为绞尽脑汁,都会有所领悟:但要解开此时的困惑,即使绞尽脑汁也无效。)
3.B (其他表述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