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近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发微博抱怨来博物馆参观的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礼仪,并点名批评北京一所小学,还放上当日该校学生离开博物馆后垃圾遍地的照片为证。该条微博在网上引发很大反响,被点名的小学公开道歉,并对学生召开主题教育活动。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孩子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镜像,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社会秩序的投射。比如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在飞机上有一个孩子尿急难忍,由于飞机临近降落,厕所关闭,家长当众脱下孩子的裤子让其方便,招致网友一片指责。在这起事件中,该被指责的又是谁呢?
公德失范的问题不能置换为道德滑坡,梁启超说:“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有“私德”而无“公德”,才是问题所在。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如何引导羞恶之心成为“公德”,或许是一个教育思路转换的关键。
可能在多年以后,对于闹出风波的孩子们来说,早已不记得在博物馆看到了什么,但这场公德教育课是不会忘记的。公德教育没有比公共场所更好的学校了,公共场所是孩子们体会群己边界最直观的场合。试想我们置换场合,孩子们在自己的房间里乱丢垃圾,可能是一个“不讲卫生”的私德评价;随地方便的孩子,如果事发突然恰又在荒郊野外,甚至不会有道德评价。可见,没有一个规则明确的公共场所,公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
笔者以为,当前的关键,是给公共场所赋权,让公共场所具备更明确的规则,具有更多对公德行为进行裁量的空间。以博物馆为例,除了微博声讨这种不道德行为,有没有其他约束机制,比如对团体、个人采取黑名单制度,限制甚至禁止他们的来访参观。而在飞机上的那位孩子与家长,在其他乘客喊来空姐之后,空姐却不置可否,其实是否可以适用旅客黑名单制度,也是可以讨论的。如果规则与机制付之阙如,公德如何树立得起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解决好法律、权利、公平等重大课题之后,公德的紧迫性才会凸显出来。落实公德教育,法律法规要找到可操作的落脚点,个人的道德约束要找到可以契合的标准。观察发达国家的公德规范,大多是标准更细致,执法更有力,公共场所更具权威性,而且更大地发挥了社会团体的作用,让公德在道德和法律之间,成为更具有界定与实践意义的行为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公德要求更严苛的场所会越来越多。以博物馆为例,据统计目前我国博物馆有4510家左右,年均接待观众超6亿人次,近些年还在快速增长。这些公共场所既是文化载体,也是公德教育的学校。场所建立起来了,公德规范的形成还需要更多的讨论,以及更多严肃的教育,而且受教育的不仅仅是孩子。[来源:学,科,网]
1.下列对本文论题的表述
A.学校教育。
B.道德教育。
C.公德教育。
D.礼仪教育。
2.下列有关本文对私德与公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偏于修养私德,而忽略公德,公德失范不等于道德滑坡。
B.引导羞恶之心成为“公德”,或许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关键点。
C.同样是乱丢垃圾,在自己的房间是私德问题,在博物馆却是公德问题。
D.随地方便的孩子,在机舱和在荒郊野外,也分别表现出公德和私德的问题。
2.下列对“公共场所如何才能发挥公德教育作用”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为公共场所制定明确的规则,使之对公众行为有约束的标准。
B.给公共场所赋权,使之对公德行为具有执法权。
C.对在公共场所公德失范的人采用黑名单制度。
D.发挥社会团体在公共场所的监督作用。
参考答案:
1、C解析:综合本文各段来看,本篇文章的话题是“公德教育”。
2、D解析:原文中说的是“……如果事发突然恰又在荒郊野外,甚至不会有道德评价”,选项与原文语意不符。从本段的核心语意角度出发,这一句话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是,没有一个规则明确的公共场所,公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而不是私德与公德之分。
3、B解析:B答案“使之对公德行为具有执法权”在文章中找不到与之匹配的语意,给公共场所赋权是为了让公共场所具备更明确的规则,具有更多对公德行为进行裁量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