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硬肿症
西医发病机制
1.寒冷和保温不当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生理特点是发生低体温和皮肤硬肿的重要原因:
(1)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
(2)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少,血管丰富,易于散热。
(3)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
(4)新生儿皮下的白色脂肪中,饱和脂肪酸较多,且熔点高,当体温降低时,则皮脂易发生硬化。
2.某些疾病严重感染、缺氧、心力衰竭和休克等使能量增加,摄入不足,再加上缺氧使物质的氧化发生障碍,故产热能力明显不足。
3.多器官损害低体温和皮肤硬肿,可使局部血液循环淤滞,引起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导致皮肤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出现水肿。
中医病因病机及诊断要点
1.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元阳不振,外因多为护理不当,感受寒冷,或患其他疾病所致。其病机主要为阳气虚衰,寒凝血涩。
寒邪侵袭
肾阳虚衰
2.诊断要点
(1)病史 时处寒冷季节,环境温度过低或有保暖不当史;严重感染史;早产儿或足月小样儿;窒息、产伤等所致的摄入不足或能量供给低下。
(2)临床表现
早期哺乳差,哭声低,反应低下,病情加重后体温<35℃,严重者<30℃,腋温、肛温差由正值变为负值。感染或夏季发病者不出现低体温。硬肿为对称性,依次为双下肢、臀、面颊、两上肢、背、腹、胸部等,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多脏器功能损害。
(3)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升高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由于缺氧与酸中毒,血气分析可有血pH降低、PaO2降低、PaCO2增高。由于心肌损害,心电图可表现为Q-T延长、低电压、T波低平或S-T段下移。有DIC表现者,血DIC指标阳性。
西医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及时复温,提供热量和液体,去除病因,早期纠正脏器功能紊乱。
中医辨证论治
寒凝血滞
证候:全身不温,四肢肌肤发凉,面颊、臀部、四肢可见硬肿,皮肤板硬,不易捏起,颜色暗红,青紫,或红肿如冻伤,反应尚可。唇色暗红,指纹沉滞不显。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阳气虚弱
证候:体质虚弱,全身冰冷,僵卧少动,反应极差,气息微弱,哭声低微无力,吸吮困难,肢体关节活动不利,全身硬肿,皮肤暗红,尿少或无尿,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或隐伏不现。
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
方药:参附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