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正常产褥
※ 细目一:产褥期母体的变化
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时间为6周,这段时间称为产褥期。产褥期母体的变化特点:
1.生殖系统的变化
(1)子宫 子宫是产褥期变化最大的器官。子宫从胎盘娩出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为子宫复旧。子宫复旧包括子宫体和子宫颈,需时6~8周。分娩后子宫体逐渐缩小,产后l周缩小至妊娠l2周大小,产后l0天在腹部扪不到子宫底,产后6周恢复到非妊娠期大小。子宫重量也逐渐减少,胎盘娩出后子宫重量约为l000g,产后l周时降为500g,产后2周时约为300g,直至产后6周时约为50g。产后第3周除胎盘附着处以外的子宫内膜基本修复,胎盘附着部位的内膜修复约需至产后6周。产后4周宫颈恢复至未孕状态。由于分娩时子宫颈外口发生轻度裂伤,使产妇的子宫颈外口由产前的圆形(未产型)变为产后的“一”字形横裂(已产型)。
(2)阴道与外阴 分娩后消失的阴道黏膜皱襞,约于产后3周以后重新出现,外阴水肿2~3日自行消退,会阴部伤口在3~5日愈合。处女膜因分娩撕裂形成处女痕。
(3)盆底组织 分娩可造成盆底组织(肌肉及筋膜)扩张过度,弹性减弱,一般产褥期内能恢复。但分娩次数过多,间隔时间过短,盆底组织松弛,较难完全恢复正常,这是导致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的重要原因。
2.乳房的变化 产褥期乳房的变化是泌乳,包括乳汁的产生及射乳。
3.全身变化
(1)心血管系统产后72小时内,产妇血容量增加15%~25%,尤其是最初24小时。因此产后72小时内心脏负担明显加重,应注意预防心衰的发生。
(2)血液 产褥早期,产妇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对子宫创面恢复、预防产后出血有利。产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值增高,白细胞总数于产褥早期仍较高。红细胞沉降率于产后3~4周降至正常。
(3)泌尿系统 产后数日内尿量增多,尿中氨基酸、肌酐、肌酸增加。由于分娩过程中膀胱受压使黏膜充血水肿及膀胱肌张力降低,以及会阴伤口疼痛使产妇不愿排尿,可发生一过性尿潴留。
(4)消化系统 产后2周消化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产褥早期胃肠肌张力仍较低,产妇食欲不佳,喜进汤食,又因产妇活动少,肠蠕动减弱,容易发生便秘。
(5)内分泌变化 产后l周,产妇血清中雌、孕激素水平恢复到孕前水平。 排卵的恢复与是否哺乳及哺乳时间长短有关,哺乳妇女一般在哺乳阶段不来月经,但也可以有排卵。胎盘生乳素于产后3~6小时已不能测出。
(6)体重 产后由于胎儿及胎盘的娩出,羊水排泄及产时失血,即刻体重减轻6kg;产后第l周由于子宫复旧,恶露及汗液、尿液的大量排出,体重又下降约4kg。
(7)腹壁 下腹正中线色素沉着,于产褥期渐退;腹壁紧张度在产后6~8周恢复。
4.月经复潮及排卵 产褥期恢复排卵与月经复潮的时间受哺乳影响。不哺乳妇女通常可于产后4~8周月经复潮 ,平均产后10周可恢复排卵。而哺乳产妇月经复潮延迟,平均产后4~6月可恢复排卵 ,产后较晚恢复月经者,首次月经复潮前多有排卵。故哺乳期产妇未见月经来潮仍有可能怀孕。
细目二:产褥期临床表现
产褥期临床表现特点:
1.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产后的体温可因产程延长致过度疲劳在产后24小时内略升高,一般不超过38℃。产后3~4天因乳房血管、淋巴管极度充盈,乳房胀大,可出现37.8℃~39℃的发热,称为泌乳热。持续4~l6小时,体温即下降,不属病态。产后脉搏略缓慢,每分钟约60~70次,产后l周恢复正常。产后腹压下降、膈肌下降,由妊娠期的胸式呼吸变为深慢的胸腹式呼吸,每分钟14~l6次。产褥期血压平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的血压于产后明显降低。
2.子宫复旧 胎盘娩出后,子宫圆而硬,宫底在脐下1指。产后第1日,宫颈外口升至坐骨棘水平,致使宫底稍上升至脐平,以后每日下降l~2cm,在产后l0日子宫下降入骨盆腔内,腹部检查耻骨联合上方扪不到宫底。
3.产后宫缩痛 由于子宫阵发性收缩引起下腹部剧烈疼痛称为“产后宫缩痛”。于产后1~2天出现,持续2~3天自然消失,多见于经产妇。中医学称之为“儿枕痛”。
4.恶露 产后随子宫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经阴道排出,称为“恶露”。正常恶露有血腥味,无臭味,持续4~6周 。因其颜色、内容物及时间不同,恶露又分为血性恶露、浆液恶露、白色恶露。
【习题】
例题
1.产后数日内产妇可见恶寒、怕风、微热自汗,属于( )
A.阴虚阳亢
B.亡血伤津
C.多虚多痰
D.阴虚阳浮
E.外感风寒
『正确答案』D
【习题】
2.产褥期的生理特点是( )
A.气血骤虚
B.血藏不足,气易偏亢
C.阴血骤虚,阳气易浮
D.阴血骤虚
E.以上均不是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