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妊娠生理
细目一: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
一、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的相关概念
成熟精子和卵子相结合的过程称为受精。受精后的卵子称为孕卵或受精卵。受精卵的分裂称卵裂。约在受精后第3日,分裂成由16个细胞组成的实心细胞团,称为桑椹胚或早期囊胚。与此同时,借助输卵管的蠕动和纤毛摆动,逐渐向子宫腔方向移动。约在受精后第4日,早期囊胚进入宫腔,在子宫腔内继续分裂发育成晚期囊胚。约在受精后第6~7日,晚期囊胚之透明带消失以后侵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受精卵着床,约在受精后第11—12日完成。
二、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的机理
当精子与卵子相遇,精子顶体外膜破裂,释放出顶体酶,称为顶体反应。通过酶的作用,使精子穿过放射冠和透明带。只有发生顶体反应的精子才能与卵子融合。当精子头部与卵子表面接触,便开始了受精过程。而着床需经过定位、黏着和穿透3个阶段 。必须具备的条件有:透明带消失;囊胚细胞滋养层细胞分化出合体滋养细胞;囊胚和子宫内膜同步发育并相互配合及孕妇体内有足够数量的孕酮。
受精卵着床后,子宫内膜迅速发生蜕膜变,此时的子宫内膜称蜕膜。蜕膜又分为底蜕膜、包脱膜和真蜕膜 。
细目二: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和功能
一、胎儿附属物的功能
胎儿附属物是指胎儿以外的组织,包括胎盘、胎膜、脐带和羊水 。
1.胎盘 由胎儿与母体组织共同构成。胎盘的功能极其复杂,对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主要是血管合体膜。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及转运的方式有:①简单扩散:又称被动扩散。②易化扩散。③主动运输。④其他:较大物质可通过血管合体膜裂隙,或通过细胞膜内陷吞食,继之膜融合,形成小泡向细胞内移动等方式转运,如大分子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其功能有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排出胎儿代谢产物、防御功能、合成功能(主要合成各种激素和酶)。激素有蛋白激素、甾体激素。蛋白激素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胎盘生乳素、妊娠特异性β 1 糖蛋白、绒毛膜促甲状腺激素等,甾体激素有雌激素、孕激素等。合成的酶有催产素酶、耐热性碱性磷酸酶等。
2.胎膜 是由绒毛膜和羊膜组成。胎膜含有的多种酶活性和甾体激素代谢有关。此外,胎膜在分娩发动上有一定作用。
3.脐带 是连于胎儿脐部与胎盘间的条索状结构。脐带是胎儿和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和唯一桥梁。
4.羊水 是充满在羊膜腔内的液体,胚胎在羊水中生长发育。羊水的功能有二:一是保护胎儿,二是保护母体。
二、胎儿附属物的形成结构特点
1.胎盘 由羊膜、叶状绒毛膜及底蜕膜组成。
羊膜是附着于绒毛膜板表面的半透明薄膜,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为胎盘的最内层。叶状绒毛膜是胎盘的主要部分,也是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底蜕膜是构成胎盘的母体部分,占足月胎盘的很小部分。
2.胎膜 由绒毛膜和羊膜组成。
胎膜的外层是绒毛膜,胎膜的内层为羊膜,与覆盖胎盘、脐带的羊膜层相连接。
3.脐带 是连于胎儿脐部与胎盘间的条索状结构。脐带一端连于胎儿腹壁脐轮,另一端附着于胎盘胎儿面,胚胎及胎儿借助脐带悬浮于羊水中。妊娠足月胎儿的脐带长约30~100cm,平均约55cm,直径约0.8~2.0cm,表面被羊膜覆盖,呈灰白色。
4.羊水
(1)羊水来源 孕早期,羊水主要来源于母体血清经胎膜进入羊膜腔的透析液。孕中期,主要来源于胎儿尿液。
(2)羊水的吸收 大约50%由胎膜完成;胎儿吞咽羊水;胎儿角化前皮肤也有吸收羊水的功能;此外,胎肺也可吸收羊水,但量很少。
(3)母体、胎儿、羊水间的液体平衡 母儿间的液体交换主要通过胎盘进行;母体与羊水的交换主要通过胎膜;羊水与胎儿的交换,主要通过胎儿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及角化前皮肤等。
(4)羊水量、性状及成分
羊水量:不同妊娠期羊水量差异很大。
羊水的性状及成分:也随妊娠时间不同而异。
※ 细目三: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1.生殖系统的变化
(1)子宫 妊娠期间子宫体逐渐增大变软。子宫重量由非孕时的50g增至足月妊娠时的1000g左右。子宫大小由非孕时的7cm×5cm×3cm增大至妊娠足月时的35cm×25cm×22cm。子宫腔容量由非孕时的5ml,增至妊娠足月时约5000ml;子宫峡部妊娠后变软,孕12周以后,逐渐伸展、拉长、变薄,扩展成为子宫腔的一部分,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可伸展到7~10cm长,成为产道的一部分;子宫颈妊娠早期肥大、变软,外观呈紫蓝色。宫颈管内腺体肥大、宫颈黏液分泌量增多,形成黏稠的黏液栓堵塞于宫颈管,防止病原体入侵宫腔。接近临产时,宫颈管变短并出现轻度扩张。
总结:
宫体非孕时妊娠足月时
重量50g1000g
容量5ml5000ml
大小7×5×3cm35×25×22cm
峡部长度1cm7~10cm
(2)卵巢 妊娠期略增大。妊娠期间卵巢停止排卵。
(3)输卵管 妊娠期输卵管伸长,但肌层并不增厚。黏膜上皮细胞变扁平,黏膜层中有时可出现蜕膜细胞。
(4)阴道 妊娠期黏膜变软并呈紫蓝色,皱襞增多,有利于分娩;阴道pH值降低,有利于防止感染。
(5)外阴 妊娠期外阴部充血,大小阴唇色素沉着,小阴唇皮脂腺分泌增多。
2.乳房的变化 妊娠早期开始增大,充血明显,孕妇常感乳房发胀或刺痛。乳头变大并有色素沉着呈黑褐色,易勃起。乳晕变黑,乳晕上的皮脂腺肥大形成散在的结节状小隆起,称为蒙氏结节 。妊娠晚期挤压乳头时,可有少许淡黄色稀薄液体流出,称为初乳 。
3.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
(1)血液
血容量:妊娠中期增加最快,至孕32~34周达高峰,约增加30%~45%,平均增加约1450ml 。由于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其中血浆约增加1000ml,红细胞约增加450ml,血液呈稀释状态。
血液成分: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均下降;白细胞升高,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加;凝血因子均有增加 ;血浆蛋白降低。
(2)心血管的变化
心脏:妊娠后期心脏向左、向上、向前移位 ,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约1.Ocm,心浊音界稍扩大。多数孕妇在心尖区可听到柔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心率每分钟增加约10~15次。心电图因心脏左移出现电轴左偏。
心排出量:可比非孕时增加30%。
血压:妊娠早期及中期血压偏低,晚期轻度升高。
静脉压:妊娠期间上肢静脉压无改变,下肢静脉压于孕晚期升商。孕妇也因此容易发生下肢及外阴静脉曲张和痔疮。
4.泌尿系统的变化 妊娠期间肾脏略有增大,长度可增加1~2cm;妊娠中期肾盂及输尿管轻度扩张,输尿管增粗及蠕动减弱,尿流缓慢,加之输尿管有尿液逆流现象,孕妇易患急性肾盂肾炎,且以右侧多见。
由于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而肾小管对葡萄糖再吸收能力不能相应增加,约有15%的孕妇餐后可出现糖尿。
5.消化系统的变化 约有一半以上的孕妇在孕6~10周之间,可有不同程度的恶心或呕吐,尤其晨间空腹时更加明显,或伴有食欲不振、偏食以及喜食酸味食物等,称为早孕反应。此外,由于受雌激素的影响,易有牙龈出血,或牙齿容易松动和出现龋齿。还有不少孕妇有上腹部饱胀感、便秘,引起痔疮或使原有痔疮加重。
6.呼吸系统的变化 妊娠期以胸式呼吸为主;妊娠期由于激素的影响,上呼吸道黏膜、增厚、充血、水肿,使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
7.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1)垂体 垂体前叶在妊娠期间增大1~2倍。嗜酸细胞增多、肥大,形成“妊娠细胞”。
(2)肾上腺皮质 妊娠期血清皮质醇浓度明显增加;醛固酮水平增多4倍。
(3)睾酮 略有增加,使孕妇阴毛及腋毛增多增粗。
(4)甲状腺 妊娠期间甲状腺组织增生,血管增多,使甲状腺体积增大,约比非孕时增大65%。
(5)甲状旁腺 妊娠早期孕妇血浆中甲状旁腺素水平降低,妊娠中晚期逐渐升高。
8.新陈代谢的变化
(1)体重自妊娠13周起平均每周增加350g,直至妊娠足月时体重约增加12.5kg左右。
(2)碳水化合物代谢 妊娠期间胰岛功能旺盛,胰岛素分泌增多,使血循环中的胰岛素增加,致使孕妇空腹血糖稍低于非孕妇。
(3)脂肪代谢 妊娠期间肠道对脂肪吸收能力增加,血脂水平增高,脂肪贮备较多。
(4)蛋白质代谢 妊娠期孕妇处于正氮平衡状态,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
(5)水代谢 妊娠期间体内总体液量增加平均约为7L。
(6)矿物质代谢 因胎儿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钙、磷、铁等,故应在妊娠期间注意补钙、维生素D及铁剂。
9.皮肤及其他
(1)色素沉着 不少孕妇妊娠期间在面颊、乳头、乳晕、腹白线及外阴等处皮肤有色素沉着,在面颊可呈不规则的褐色斑块或呈蝶形分布,习称妊娠黄褐斑。
(2)妊娠纹 妊娠期孕妇腹部皮肤可出现不规则平行裂纹,有时甚至出现在大腿、臀部及乳房皮肤,裂纹呈淡红色或紫褐色,质柔软,有皮肤变薄感,称为妊娠纹,见于初产妇。
(3)毛发改变 妊娠期极多数孕妇有阴毛、腋毛增多、增粗的现象,也有孕妇孕期发生轻度脱发者。
(4)骨骼、关节及韧带的变化 妊娠后期部分孕妇自觉腰骶部及肢体疼痛不适。
※ 细目四:中医对妊娠生理的认识
中医称妊娠为“重身”、“怀子”或“怀孕”。中医学认为妇女受孕的机理在于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冲任二脉以及胞宫功能正常,男女两精相合,就可以构成胎孕。
中医认为妊娠期间母体生理变化主要是脏腑、经络的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元,因此妊娠期间整个机体出现“血感不足,气易偏盛”的特点 。妊娠初期,由于血聚于下,冲脉气盛,肝气上逆,胃失和降,则出现饮食偏嗜、恶心作呕、晨起头晕等现象。妊娠3个月后,六脉平和滑利,按之不绝,尺脉尤甚。妊娠6个月以后,胎儿渐大,阻滞气机,水道不利,常可出现轻度水肿。妊娠末期,由于胎儿先露部压迫膀胱和直肠,可见小便频数和大便秘结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