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概述】
1、痢疾样病变:志贺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等引起。本节主要指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2、夏秋季流行,终年散发。
3、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4、本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人病程迁延不愈成为慢性或反复发作。
【病原学】
1、肠杆菌科志贺菌属,G-,无鞭毛、荚膜、芽胞的杆菌,无动力、兼性厌氧,在培养基上易生长。
2、分4群: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D群(宋内志贺菌)。
3、内毒素:各型均产生,引起全身毒血症;外毒素(志贺毒素):有肠毒性、细胞毒性和神经毒性。
4、对各种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D群抵抗力最强,A群最弱。
【流行病学】
1、传染源:菌痢病人及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3、易感性:普遍易感,免疫力短暂而不稳定,无交叉免疫、有交叉抗药性。
4、流行特征:夏秋季流行,终年散发,以儿童、中青年发病居多。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1、是否发病:细菌数量、致病力、机体抵抗力。
2、致病力取决于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吸附和侵袭力,极少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
3、外毒素:引起肠黏膜细胞坏死,引起出血性肠炎、溶血尿毒综合征。
4、内毒素:引起发热及度毒血症,引起急性循环衰竭、感染性休克、DIC、脏器功能衰竭等。
(二)病理解剖
1、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为显著,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和回肠下段。
2、急性菌痢肠黏膜基本病理变化: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3、急性菌痢典型病变:急性卡他炎→假膜性炎→溃疡形成→愈合。局限于固有层,很少引起穿孔、出血。
4、慢性菌痢:肠黏膜水肿、肠壁增厚,溃疡不断形成、修复致息肉样增生,甚至导致肠腔狭窄。
【临床表现】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
2、轻型(非典型)
3、重型
4、中毒性菌痢: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脑型(呼吸衰竭型)、混合型。
(二)慢性痢疾
1、慢性迁延型
2、急性发作型
3、慢性隐匿型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1、急性期血WBC总数轻至中度↑,多在(10~20)X109/L,中心粒细胞亦↑。
2、慢性期可由贫血。
(二)粪便检查
1、外观多为粘液脓血便,无粪质。镜检有大量脓细胞或WBC、RBC,如有巨噬细胞更有助于诊断。
2、细菌培养:抗菌药物应用前采集新鲜标本,取脓血部分及时、早期多次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