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 |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
★ |
中医病因病机 |
★★ | |
临床表现 |
★ | |
并发症 |
★★★ | |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
★ |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 | |
西医治疗 |
★ | |
中医辨证论治 |
★★★ | |
预防 |
★ |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西医病因
发病机制
1.1型糖尿病 是以胰岛B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缺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2.2型糖尿病 其发病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的相对性缺乏有关。
中医病因病机
消渴病的主要病位在肺、胃、肾,而以肾为关键。
本病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因各种诱因使体内胰岛素缺乏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出现以高血糖、高酮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烦渴、尿多、乏力、恶心呕吐、精神萎靡或烦躁、神志恍惚、嗜睡、昏迷,严重酸中毒时出现深大呼吸,呼吸有烂苹果味。
2.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是因高血糖引起的血浆渗透压增高,以严重脱水和进行性意识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烦渴、多尿,严重者出现脱水症状群,如皮肤干燥、口干、脉速、血压下降、休克、神志障碍、昏迷等。实验室检查血酮、尿酮正常。
感染性并发症
1.皮肤化脓性感染:糖尿病患者常发生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可反复发生,有时可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2.真菌感染:皮肤真菌感染如股癣、体癣常见;真菌性阴道炎和巴氏腺炎是女性患者常见并发症,多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3.肺结核: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高。
4.泌尿道感染:肾盂肾炎和膀胱炎多见于女性患者,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
慢性并发症
1.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性心脏病;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其中脑出血少见,脑梗死居多;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2.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心肌病。
3.神经系统并发症
周围神经病变;
自主神经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4.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性肢端坏疽。
例题: | |
|
『正确答案』B |
2.1型糖尿病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并发 | |
|
『正确答案』E |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1.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试验应该用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组织(NGSP)认证的方法进行。
2.空腹血糖(FPG)≥7.0mmoL/L。空腹的定义是至少8小时未摄入热量。
诊断与鉴别诊断
3.OGTF 2小时血糖≥11.1mmol/L。试验应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进行,用75g无水葡萄糖溶于水作为糖负荷。
4.有高血糖的典型症状或高血糖危象,随机血糖≥11.1mmol/L。
5.如无明确的高血糖症状,结果应重复检测确认。
例题: | |
|
『正确答案』B |
西医治疗
糖尿病教育
饮食治疗
体育锻炼
自我监测血糖
口服药治疗
磺脲类 主要作用机理为促进胰岛素释放,增强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血小板凝集,减轻血液黏稠度。
双胍类 主要作用机理为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葡萄糖从肠道吸收,增加肌肉内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抑制糖原的异生,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α-糖苷酶抑制剂 主要作用机理为延缓小肠葡萄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噻唑烷二酮 主要作用机理为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主要作用机理为改善早相胰岛素分泌。
胰岛素治疗
(1)适应证:①T1DM替代治疗;②DKA、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③T2DM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无效;④GDM;⑤糖尿病合并严重并发症;⑥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⑦因伴发病需要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
中医辨证论治
阴虚燥热证
1.上消(肺热伤津证)
证候: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减。
2.中消(胃热炽盛证)
证候:多食易饥,口渴多尿,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加减。
3.下消(肾阴亏虚证)
证候: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或尿有甜味,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气阴两虚证
证候: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阴阳两虚证
证候:小便频数,浑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痰瘀互结证
证候:“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形体肥胖,胸脘腹胀,肌肉酸胀,四肢沉重或刺痛,舌暗或有瘀斑,苔厚腻,脉滑。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
方药:平胃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脉络瘀阻证
证候:面色晦暗,消瘦乏力,胸中闷痛,肢体麻木或刺痛,夜间加重,唇紫,舌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紫暗怒张,苔薄白或少苔,脉弦或沉涩。
治法:活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并发症
1.疮痈
证候:消渴易并发疮疡痈疽,反复发作或日久难愈,甚则高热神昏,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芪六一散加减。
2.白内障、雀目、耳聋
证候:初期视物模糊,渐至昏蒙,直至失明;或夜间不能视物,白昼基本正常;也可出现暴盲。或见耳鸣、耳聋,逐渐加重。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方药:杞菊地黄丸、羊肝丸、磁朱丸加减。
例题: | |
|
『正确答案』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