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西医执业医师 >> 复习指导 >> 文章内容

2017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针灸学》章节复习:第九章足阳明胃经、腧穴_第3页

   2016-12-11 15:51:56   【

  外陵

  Wàilíng

  【定位】 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布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主治】 ①腹痛,疝气;②痛经。

  【操作】 直刺 l~l.5寸。

  取穴方法:

  外陵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外陵穴解析:

  外,指本穴气血作用的部位在经脉之外。陵,陵墓也、土丘也。该穴名意指胃经的脾土微粒输送胃经之外。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诸穴,胃经下部气冲穴等穴传来的天部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尘埃,上下风气交会后在本穴形成了一个风气场的驻点,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则随着在本穴的风停气止由天部沉降于地,在穴周外部形成了脾土堆积的土丘,故本穴名为外丘穴。

  外陵穴意义:胃风吹扬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地部脾土。

  运行规律:脾土微粒随气态物冷降并由天部沉降于穴外的地部。

  功能作用:沉降胃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

  主治疾病:

  腹痛,疝气,痛经。

  〖人体穴位配伍〗配子宫穴、三阴交穴治痛经。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生理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布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大巨

  Dàjù

  【定位】 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见图3-19)。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1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11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主治】 ①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②遗精,早泄。

  【操作】 直刺 l~1.5寸。

  取穴方法:

  大巨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四等分,从肚脐往下四分之三点的左右三指宽处)。

  大巨穴(腋门穴,液门穴)解析:

  (1)大巨。二词合解,指穴内气血物质所占据的区域为大为巨。本穴物质为外陵穴传来的地部水液,其下传之水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来源及流经区域巨大,如同巨大的浅溪,故名大巨。

  (2)腋门、液门穴。腋,通液。液,地部水液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腋门、液门穴名意皆指本穴为胃经经水出入的门户。理同大巨名解。

  大巨穴意义:胃经经水在此形成宽大的水道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水道穴。

  功能作用:传输胃经水液。

  主治病症: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遗精,早泄,腹泻、便秘、增进食欲、腰疼、月经痛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水道

  Shuǐdào

  【定位】 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见图3-19)。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2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12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主治】 ①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②痛经,不孕。

  【操作】 直刺 l~1.5寸。

  取穴方法:

  水道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水道穴解析:

  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物质为大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循胃经向下部经脉传输,本穴为胃经水液通行的道路,故名。

  水道穴意义:胃经经水在此循经下流。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归来穴。

  功能作用:传输胃经的地部经水。

  主治病症: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不孕,疝气。

  〖人体穴位配伍〗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痛经、不孕。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生理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归来

  Guīlái

  【定位】 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见图3-19)。

  【解剖】 在腹直肌外缘,有腹内斜肌,腹横肌腱膜;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 ①小腹痛,疝气;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

  【操作】 直刺 l~l.5寸。

  取穴方法:

  归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归来穴 (溪穴,豁谷穴,溪谷穴)解析:

  1)归来。指胃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受热后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受冲脉外散之热,经水复又气化逆胃经上行,如流去之水复又归来,故名。

  2)溪穴、溪谷。溪,水流的路径也。穴,孔隙也。谷,狭谷也。溪穴、溪谷名意皆指本穴地部的经水细校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大量经水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下传的地部经水细小,故名。

  3)豁谷。豁,旷达开阔也。谷,山之谷也。豁谷名意指本穴的气化之气上行于天部的旷达开阔之处,故名豁谷。

  归来穴意义:胃经经水在此气化并上行于天。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气冲穴,天部之气逆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传输胃经下行经水,散化冲脉外传之热。

  主治疾病:

  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阴挺。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大敦穴治疝气;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月经不调。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生理解剖〗在腹直肌外缘,有腹内斜肌,腹横肌腱膜;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气冲

  Qìchōng

  【定位】 在腹股沟稍上方,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见图3-19)。

  【解剖】 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内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外壁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主治】 ①肠鸣腹痛,疝气;②月经不调,不孕,阳萎,阴肿。

  【操作】 直刺0.5~l寸。

  取穴方法:

  气冲穴位于人体的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气冲穴 (气街穴,羊屎穴)解析:

  1)气冲。气,指穴内气血物质为气也。冲,突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气,其运行状况是冲突而行。本穴物质来源有二,一为归来穴下行的细小经水,二为体内冲脉外传体表之气。由于冲脉外传体表之气强劲有力,运行如冲突之状,故名。

  2)气街。气,指穴内气血物质为气也。街,通行的道路也。气街名意指冲脉外传之气循胃经传递长远距离。本穴物质有体内冲脉外传之气,因其气强劲有力,循胃经通道运行较远,如长街一般,故名气街。

  3)羊屎。羊屎,细小的颗粒,质坚硬。羊屎名意指本穴外传之气坚实饱满。理同气冲名解。

  4)冲脉足阳明之会。本穴有地部通道与体内冲脉相通,冲脉气血循本穴外出交于胃经,故为冲脉足阳明之会。

  附注:冲脉所起、冲脉足阳明之会。

  气冲穴意义:体内冲脉气血外出交于胃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归来穴传来后气化为天部之气,天部之气大部分循胃经上行,小部分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将冲脉之气渗灌胃经。

  主治疾病:

  肠鸣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痿,阴肿。

  〖人体穴位配伍〗 配气海穴治肠鸣腹痛。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注意〗

  1、气冲穴经书不载其为冲脉足阴明之会,但实为冲脉所出也。《素问痿论篇》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此段文字即说明冲脉为诸经脉之源,且会于足阳明气街穴,足阳明受其气血而为之长。气街穴即气冲。从气冲的物质运动变化规律分析,不难得出,冲脉气血的特征是体内的高温高压之气作用变化而成。因此,冲脉气血从体内外出体表经脉则化为强劲的热性水湿之气,可渗灌于诸经脉之中。

  2、《甲乙》言气冲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亦因冲脉气血为体内高温高压的水液气化而成,其正常的运行即是由内向外传输,渗灌诸经。气冲为冲脉气血的一个出口,冲脉气血能出于此是在温差压差条件下实现的,灸则使穴处的温压升高,冲脉内部气血不得出,故热胀于内,使人不得息。

  3、人体腹股沟处何以会形成肌肉的凹陷之状,而气冲的穴周肌肉又是较为丰满,此原因即是气冲外冲的风气作用之故。一方面,气冲强盛的外冲之气将体内的五谷精微物质输向了体表,另一方面,气冲外冲的风气又将穴内地部的脾土微粒吹刮而起,脾土微粒在空中吸湿后又回降于气冲周地部,故而气冲位处凹陷之处而穴周部分则肌肉丰满。

  〖生理解剖〗 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内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外壁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髀关

  Bìguān

  【定位】 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见图3-20)。

  【解剖】 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 下肢痿痹,腰痛膝冷。

  【操作】 直刺 l~2寸。

  取穴方法:

  髀关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髀关穴 解析:

  髀,股部、大腿骨,指穴所在的部位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传来的强劲水湿之气,谜语即风气,至本穴后气势减弱,随风气冲穴刮扬散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于穴周,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髀关穴意义:胃经气血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和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尘埃及地部脾土的外渗水液。

  运行规律:天部的强劲风气在此势减散化,风气中的脾土微粒则沉降穴周内外,地部的外渗水液则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健脾除湿,固化脾土。

  主治疾病:

  腰痛膝冷,痿痹,腹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伏兔穴治痿痹。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生理解剖〗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

  伏兔

  Fútù

  【定位】 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见图3-20)。

  【解剖】 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 ①下肢痿痹,腰痛膝冷;②疝气,脚气。

  【操作】 直刺 l~2寸。

  取穴方法:

  伏兔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伏兔穴 (外勾穴,外丘穴)解析:

  1)伏兔。伏,停伏、降伏也。兔,卯木也,风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随风气飘扬和随经水冲涮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如停伏之状,故名。

  2)外沟、外丘。外,外部也。丘,丘陵、土丘也。外沟、外丘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且沉降在胃经经脉之外。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脾土微粒沉降堆积于胃经之外,故名。

  伏兔穴意义:胃经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脾土中渗出后下行阴市穴,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内外。

  功能作用:排渗脾土中水湿,固化脾土微粒。

  主治疾病:

  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气,脚气。

  〖人体穴位配伍〗配髀关穴、阳陵泉穴治下肢痿痹。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生理解剖〗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阴市

  Yīnshì

  【定位】 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3寸(见图3-20)。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 ①下肢痿痹,膝关节屈伸不利;②疝气。

  【操作】 直刺 l~l.5寸。

  取穴方法:

  阴市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阴市穴 (阴鼎穴)解析:

  1)阴市。阴,水也。市,聚散之地。该穴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故名。

  2)阴鼎。阴,水也。鼎,炉鼎也。阴鼎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且不断气化。本穴物质为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因受脾土所传之热,地部经水不断气化,故名阴鼎。

  阴市穴意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汇聚本穴后循胃经下行梁丘穴,气化之气则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汇聚上源经水回流胃经。

  主治疾病:

  腿膝痿痹,屈伸不利、疝气,腹胀腹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足三里穴、阳陵泉穴治腿膝痿痹。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意〗本穴因汇集的经水多而性寒凉,地部经水较少气化,其功用即为汇聚上源经水并传输给胃经下部经脉,如在本穴施以艾灸则会改变本穴固有的寒凉特性,促使穴内经水的气化,穴内的经水则会因此而变得干少,经水不足也就不能濡养胃经梁丘穴以下经脉诸穴,故而经书对阴市作出禁灸的规定。

  〖生理解剖〗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梁丘

  Liángqiū 郄穴

  【定位】 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3寸(见图3-20)。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 ①膝肿痛,下肢不遂;②急性胃痛,乳痈,乳痛。

  【操作】 直刺 l~1.2寸。

  取穴方法:

  梁丘穴位于屈膝时,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

  梁丘穴(鹤顶穴,跨骨穴)解析:

  (1)梁丘。梁,屋之横梁也。丘,土堆也。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为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

  本穴物质为阴市穴下传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位处肌肉隆起处,对流来的地部经水有围堵作用,经水的传行只能是满溢越梁而过,故名梁丘。鹤顶、跨骨名意与梁丘同,鹤顶名意指气血物质通行的道路是从上部而行,跨骨名意则指从上部跨越而行的水。

  (2)足阳明郄穴。本穴言为胃经郄穴,它是从本穴的功用上而言的。郄穴的特点是善于调治各种急性病,而本穴的特征是屯积的胃经水液,如胃经的水库一般,针刺本穴有水库的开闸放水作用,能最快的调节胃经气血的有余与不足状态,故为足阳明郄穴。

  附注:足阳明经郄穴。

  梁丘穴意义: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犊鼻穴。

  功能作用:约束并屯积胃经经水。

  主治疾病:

  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尿血,胃痉挛、腹泻、浮肿等。该穴为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胃痛。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意〗梁门与梁丘功用相似,何以郄穴不在梁门而在梁丘?此是因为梁门所处为肉之小会,为溪,而梁丘所在为肉之大会,为谷,梁丘所约束的阴市内经水较梁门所约束的承满经水大得多之故,所以梁丘为胃经之郄穴,且善治本经急性病。

  〖生理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犊鼻

  Dúbí

  【定位】 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见图3-21)。 又名外膝眼。

  【解剖】 在髌韧带外缘;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关节支。

  【主治】 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

  【操作】 向后内斜刺0.5~l寸。

  取穴方法:

  屈膝时,犊鼻穴位于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犊鼻穴 (外膝眼穴)解析:

  1)犊鼻。犊,小牛也,脾土也。鼻,牵牛而行的上扪之处。该穴名意指流过的胃经经水带走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本穴物质为梁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从梁丘穴的高位流落本穴的低位,经水的运行如瀑布跌落,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被经水承运而行,如被牵之牛顺从而行,故名。

  2)外膝眼。外,外部。膝,膝部。眼,凹陷之处。外膝眼名意指本穴为膝外凹陷处,无它意。

  犊鼻穴意义:胃经经水由此经过并带走脾土微粒。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经水循胃经下流足三里穴。

  功能作用:清刷膝关穴节中的脾土微粒,保证膝关穴节的伸缩自如。

  主治疾病:

  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人体穴位配伍〗配阳陵泉穴、足三里穴治膝痛。

  〖治法〗寒则泻之,热则补之。

  〖生理解剖〗在髌韧带外缘;有膝关穴节动、静脉网;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关节支。

  足三里

  Zúsānlǐ 合穴;胃之下合穴

  【定位】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见图3-21)。

  【解剖】 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 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 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诸疾;②下肢痿痹;③心悸,高血压,癫狂;④乳痈;⑤虚劳诸症,为强壮保健要穴。

  【操作】 直刺1~2寸。强壮保健用,常用温灸法。

  取穴方法: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简易找法: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 (三里穴,下陵穴,胃管穴,鬼邪穴,下三里穴)解析:

  (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此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常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足三里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三里、下三里名意与该穴同,下,指本穴位处足之下部,别于手三里穴所在之部。

  (2)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沉积之处。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中夹带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后,因经水散行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被较多气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驻,形成了本穴大范围的脾土堆积之状,故名下陵。

  (3)胃管。胃,土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本穴为脾土微粒运送的通道。

  (4)鬼邪。鬼,与神相对,指地部的经水。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气血中地部经水偏多则为胃之害。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而本穴功用为气化水湿上补天部胃经之气,维持胃经湿热之性,若受以寒、经水偏多,则本穴气化之气少,胃经湿热之性无存,故名鬼邪。

  (5)胃经合穴。因胃经自厉兑穴起,足三里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汇合于此,故为胃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地部经水气化于天,变为天部经气,物质的运动无风木的横行、火的炎上、水的润下等特征,只有土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附注:

  (l)足阳明经所人为“合”。

  (2)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3)参考资料:a.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穴痉挛。 b.据报道,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c.据报道:针刺人及家兔的该穴,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单位,兔增加62.1单位,两者均在针后12小时增加最显。 d.据报道: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调理素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的上升,增强其免疫能力。

  足三里穴意义: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常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主治疾病和作用:

  胃痛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消化器官疾病、头痛牙痛、神经痛、鼻部疾病、心脏病、呼吸器官疾病、胃下垂、食欲不振、便痢、腹部胀满、呕吐等一切胃肠、腹部不适之主穴。此外,对更年期障碍、腰腿疲劳、皮肤粗糙也很有效。足三里穴是人体最重要的治病穴位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配内关穴治呕吐;配气海穴治腹胀;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痛;配阳陵泉穴、悬钟穴治下肢痹痛;常灸足三里穴可养志保健。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生理解剖〗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1234
纠错评论责编:hanbing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examw.cn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班次报名
    ¥20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精品套餐报名
    ¥6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全科辅导班报名
    ¥200.00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