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或占腹股沟疝的85%~95%。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大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 疝内容物以小肠最为多见,其次是大网膜。
腹股沟区解剖概要
一、腹股沟区解剖
成人腹股沟管长4~5cm,由深向浅斜行。由两口四壁组成。管内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穿行。
★直疝三角:又称Hesselbach三角构成,由三边组成: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是腹直肌外缘,底边是腹股沟韧带。它与腹股沟管深环之间有腹壁下动脉和凹间韧带相隔。直疝在此形成。
二、股管解剖
股管是一漏斗形间隙,是股疝的通道。长约1~1.5cm。亦有二口四壁。上口即股环:有一层隔膜覆盖。其前缘为腹股沟韧带、后缘为耻骨梳韧带、内缘为陷窝韧带、外缘为股静脉。股管下口为卵圆窝,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下方,大隐静脉在此进入股静脉。
★★临床表现和诊断(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鉴别点 |
斜疝 |
直疝 |
发病年龄 |
儿童及青少年 |
老年 |
疝突出途径 |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 |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 |
疝块外形 |
椭圆或梨形 |
半球形,基地较宽 |
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 |
疝块不再出现 |
疝块仍然突出 |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
精索在疝囊后方 |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
疝囊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
疝囊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
嵌顿机会 |
较多 |
极少 |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
2.手术治疗 疝手术方法繁多,主要可归为两大类,即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疝修补术。
(1)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①婴幼儿的腹肌在发育中可逐渐强壮而使腹壁加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无需施行修补术。②绞窄性斜疝因肠坏死而局部有严重感染,通常也采取单纯疝囊高位结扎避免施行修补术,因感染常使修补失败。
(2)疝修补术:
①加强腹股沟管前壁:Ferguson法(佛格逊)
②加强腹股沟管后壁:
Bassini法(巴西尼):是加强后壁最常用的方法。
McVay(麦克凡)法:可用于股疝的治疗。
Halsted法
Shouldice法
(3)疝成形术:是用邻近组织或人工材料加强腹股沟管后壁薄弱部位,称为无张力疝修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