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外科休克
第一节 概论
★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
病理生理 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及组织灌注不足,以及产生炎症介质是各类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微循环的变化 微循环占总循环量20%。
1.微循环收缩期 休克早期,可引起心跳加快、皮肤、骨骼肌和肝、脾、胃肠的小血管收缩使循环血量重新分布,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有效灌注。微循环 “只出不进”。
2.微循环扩张期 微循环内“只进不出”,此时微循环的特点是广泛扩张,临床上病人表现为血压进行性下降、意识模糊、发绀和酸中毒。
3.微循环衰竭期 并发DIC。
▲临床表现
1.休克代偿期 表现为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脉压差小、尿量减少等。
2.休克抑制期 表现为:病人神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可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脉搏细速、血压进行性下降。
休克程度 |
轻度休克 |
中度休克 |
重度休克 |
神志 |
神志清楚、表情痛苫 |
神志尚清楚、表情淡漠 |
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
口渴 |
口渴 |
很口渴 |
非常口渴、可能无主诉 |
皮肤色泽 |
开始苍白 |
苍白 |
显著苍白、肢端青紫 |
皮肤温度 |
正常发凉 |
发冷 |
厥冷,肢端更明显 |
脉搏 |
<100次/分,尚有力 |
100~120次/分 |
速而细弱、摸不清 |
血压 |
收缩压正常或稍升高 舒张压增高,脉压差降低 |
收缩压90~70mmlHg 脉压差降低 |
收缩压<70mmHg 或测不到 |
体表血管 |
正常 |
浅静脉塌陷 毛细血管充盈延迟 |
浅静脉塌陷 毛细血管充盈延迟 |
尿量 |
正常 |
尿少 |
尿少或无尿 |
估计失血量 |
<20%(<800m1) |
20%~40% (800~1600ml) |
>40% (>1600ml) |
休克的监测 通过监测不但可了解病人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并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一)一般监测
1.精神状态
2.皮肤温度、色泽
3.血压 血压并不是反映休克程度最敏感的指标。通常认为收缩压<90mmHg、脉压<20mmHg是休克存在的表现;血压回升、脉压增大则是休克好转的征象。
4.脉率 脉率的变化多出现在血压变化之前。常用脉率/收缩压(mmHg)计算休克指数,帮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及轻重。指数为0.5多提示无休克;>1.0--1.5提示有休克;>2.0为严重休克。
5.尿量 尿量<25ml/h、比重增加者表明仍存在肾血管收缩和供血量不足;当尿量维持在30ml/h以上时,则休克已纠正。
(二)特殊监测
1.中心静脉压(CVP) CVP的正常值为0.49~0.98kPa(5~lOcmH20)。
2.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3.心排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
4.动脉血气分析
5.动脉血乳酸盐测定 监测有助干估计休克及复苏的变化趋势。正常值为1~1.5mmol/L,危重病人允许到2mmol/L。
▲治疗
(一)一般紧急治疗:采取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
(二)补充血容量:是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关键。
(三)积极处理原发病:应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进行手术,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四)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五)▲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理想的血管活性药物应能迅速提高血压,改善心脏和脑血流灌注,又能改善肾和肠道等内脏器官血流灌注。
(六)血管收缩剂: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间羟胺等。
(七)皮质类固醇和其他药物的应用 皮质类固醇可用于感染性休克和其他较严重的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