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单元 拔罐法
一、拔罐的方法
1.留罐法 又称坐罐法,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l5分钟,然后将罐取下。此法是拔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根据病变范围分别采用单罐或多罐。一般疾病均可应用本法。
2.走罐法 拔罐时先在施术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吸拔的部位,往返推移,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本法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3.闪罐法 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本法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术、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以及腹部、四肢部分部位。
4.刺血拔罐法 又称刺络拔罐法,即在应拔罐部位行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l0~15分钟。本法应用广泛,多用于丹毒、扭伤、乳痈等。
二、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
适应范围较广泛,一般多用于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痈、关节痛、软组织闪挫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