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一、病原学
病原体为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为革兰阴性双球菌。
本菌裂解释放内毒素,为致病的重要因素,并可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易自溶。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奶、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幼儿传染本病有重要意义。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6个月以内的婴儿可自母体获得免疫而很少发病;成人则已在多次流行过程中经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故儿童发病率高,以5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四)流行特征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在冬春季。
三、发病机制
细菌侵入人体后,如机体免疫力低下或细菌毒力较强,细菌可从鼻咽部进入血循环,形成短暂菌血症,少数病人发展为败血症。病原菌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脊髓膜引起化脓性炎症。
败血症期间,细菌侵袭皮肤血管内皮细胞,迅速繁殖并释放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及栓塞,临床可出现皮肤粘膜淤点。
细菌在血循环中大量繁殖,并释放内毒索,使全身小血管痉挛,弓I起微循环障碍,导致感染性休克及酸中毒,重者出现DIC。
脑膜炎期间,脑脊髓膜化脓性炎症(脓液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腔隙)及脑实质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