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执业医师 >> 考试辅导 >> 文章内容

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101-150)

考试网   2017-07-21   【

  101、“无痰则不作眩”——出自《丹溪心法》。

  102、“无虚不能作眩”——出自《景岳全书》。

  103、“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

  104、“眩运者,中风之渐也。”——出自《医学正传》。

  105、中风始见于《内经》,以别名而论。

  106、提出“络脉空虚”为本的始于张仲景。

  107、“外风”学说、“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前。

  108、“内风”立论——金元时期。

  109、四大流派——张元素:病因为热。刘河间:“心火暴盛”。李东垣:“正气自虚”。朱丹溪:“湿痰生热”。

  110、中风病因——风、火、痰、虚、气逆、血瘀。

  111、中风病机——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

  112、中风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中风:(主证) 口舌歪斜。 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

  口辟:(面部症状)口眼歪斜。 风寒痹阻络脉。

  痫证:(发作性) 口吐白沫。无后遗症。 肝风逆乱。

  痉证:抽搐强直;重者昏迷。 邪壅经络;筋脉挛急。

  痿证:(发病缓慢)无精神症状。 筋脉失养;弛缓不收。

  厥证: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无后遗症。 气机逆乱;阴阳气血不能顺接。

  113、‘疟疾’病名始见于《素问?疟论》。

  114、《神农本草经》记载:常山、蜀漆可治疗疟疾。

  115、《肘后备急方》提出‘瘴气’说,指出青蒿为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

  116、“一岁之间,夫幼相苦,若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17、“使邪气溃散,速离募原”——达原饮,出自《温疫论》(吴有性)。

  118、疟疾的病位——半表半里,营卫之间,属少阳经。

  119、‘水肿’始见于《内经》,称为‘水’。分类‘风水’、‘石水’、‘涌水’。

  120、《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水肿与肺、肾的关系——“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121、“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

  122、“开鬼门,洁净腑。”——指水肿的治疗原则。

  123、《金匮要略》提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的水肿分类。

  124、“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出自《金匮要略》

  125、《济生方》(宋?严用和)提出‘阴水’‘阳水’说。倡导‘温脾暖肾’治法。

  126、《丹溪心法?水肿》“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

  127、水肿病机要点——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

  128、阴水、阳水辨证要点:

  阴水:缓、虚、内伤。由下而上;按之如泥;兼:小便不利,大便溏薄。 脾、肾。

  阳水:急、实、外邪。由上而下;皮肤光亮;兼:实热证。 肺、脾。

  129、水肿与鼓胀鉴别要点:

  水肿:眼睑、下肢先肿。 无腹胀及腹部血管异常。 肺、脾、肾。

  鼓胀:腹部肿大,四肢不肿。可有脐周静脉怒张。 肝、脾、肾。

  130、水肿三大治则:

  上下分治:腰以上发汗。腰以下利小便。

  阴阳异治:阴水扶正、温脾肾。阳水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

  活血化瘀:“血不利则为水”。

  131、‘淋证’始见于《内经》。

  132、《金匮要略》称之为‘淋秘’,归纳其病机为‘热在下焦’。

  133、《中藏经》(华佗)八种分类:冷、热、气、劳、膏、砂、虚、实。

  134、《外台秘要》《千金要方》五种分类:石、气、膏、劳、热。

  135、《济生方》的五种分类:石、气、血、膏、劳。

  136、近代六种分类:热、石、血、气、膏、劳。

  137、淋证三大特征——尿频;尿急;尿痛。

  138、淋证、癃闭、尿血的鉴别要点:

  淋证:小便总量正常。 痛。

  癃闭:小便总量少或无。不痛。

  尿血:小便带血。 不痛。

  139、‘尿浊’(《大纲》新增内容,实属无聊)——本证为了应和西医‘乳糜尿’特点,其本质属于膏淋一证。其辨证、治法、方药一概相同。

  140、‘癃闭’始见于《内经》。

  141、‘导尿术’记载——见于孙思邈《千金要方》。

  142、郁证始见于《内经》,有五郁之说——“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143、‘脏燥’与‘梅核气’两病——始见于《金匮要略》。

  144、《丹溪心法》提出六郁之说:气、血、痰、火、湿、食。创立‘六郁汤’‘越鞠丸’。

  145、郁证病位在肝,与心、脾、肾关系密切。

  146、血证始见于《内经》。‘血证’病名始见于《医学正传》。

  147、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出自《金匮要略》。

  148、治疗吐血三要法——‘行血’‘补肝’‘降气’出自《先醒斋医学广记》

  149、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出自《血证论》

  150、《景岳全书》强调血证病机为‘火盛’和‘气虚’。

纠错评论责编:duoduo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examw.cn

  • 2017年环球网校临床/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全科课程报名
    ¥78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医学实践技能精讲班
    ¥30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VIP通关班
    ¥80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套餐班招生[送内部资料]
    ¥48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培训单科精讲班招生
    ¥90.00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