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蠕虫感染
第一节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是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寄生在人体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它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与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急性期有发热,肝大与压痛,腹泻或排脓血便。血中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大为主。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可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
(一)、病原学
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常合抱在一起,寄生于门静脉系统,主要在人体肠系膜下静脉内。雌虫在肠壁粘膜下层末梢静脉内产卵。(虫卵引起病变部位:大肠壁和肝脏)
从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入水后,孵化出毛蚴。侵入中间宿主钉螺,在螺体内发育,经过母胞蚴和子胞蚴2代发育繁殖,后有尾蚴不断地逸出。当人、畜接触疫水时,尾蚴很快从皮肤或粘膜侵入。
侵入人体的童虫随血流经肺而到达肝,在肝内发育为成虫,雌雄合抱,逆血流移行至肠系膜下静脉的末梢血管内产卵,完成其生活史。
在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人是终宿主,钉螺是必需的惟一中间宿主。日本血吸虫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动物贮存宿主,家畜,如牛、猪、羊、狗、猫等,以及各种野生动物,如鼠类等,共40多种,均可成为它的终宿主。
【真题库】血吸虫虫卵引起的病变主要发生在
A.大肠壁和肝脏
B.肠系膜静脉
C.门静脉
D.肺和肠
E.肝和脾
答案:A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本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保虫宿主
(二)传播途径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
1.粪便入水:
2.钉螺孳生
3.接触疫水
(三)人群易感性:人对血吸虫普遍易感。感染多发生于夏秋季。感染后有部分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
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且呈多样化。根据病期早晚、感染轻重、虫卵沉积部位以及人体免疫反应而不同。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以及异位损害。
(一)急性血吸虫病 多发生手夏秋季:以7—8月为常见。男性青壮年与儿童居多。患者常有明确的疫水接触史,如打湖草、捕鱼、摸蟹、游泳等,常为初次重度感染。
约半数患者在尾蚴侵入部位出现蚤咬样红色皮疹.2—3日内自行消退。从尾蚴侵入至出现临床症状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但以1个月左右占大多数。起病较急,临床症状以发热、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为主。
1.发热 患者均有热度高低、期限与感染程度成正比。热型以间歇热最为常见。体温曲线呈锯齿状;临晚高热,伴畏寒,次晨热退盛汗。弛张热及示规则热次之;稽留热少见,均为重型。患者一般无明显毒血症状,但重型患者可有意识淡漠、重听、腹胀等。相对缓脉亦多见,故易误诊为伤寒。发热期短者仅2周,但大多数为1个月左右,重型患者发热可长达数月,称为重症迁延型,伴有严重贫血、消瘦、浮肿、甚至恶液质状态。
2.过敏反应 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等。荨麻疹较多见,约见于1/3患者。血液中嗜酸粒细胞常显著增多,具有重要诊断参考价值。
3.腹部症状:病程中半数以上患者有腹痛、腹泻,而排脓血便者仅占10%左右。腹泻次数不多,有时与便秘交替。重型患者腹部有压痛与柔韧感,可有腹水形成。
4.肝脾大:90%以上患者肝大,伴有不同程度压痛,尤以肝左叶为显著。黄疽甚为少见。约半数患者伴有轻度脾大。
(二)慢性血吸虫病在流行区占绝大多数。
l.无症状患者:居多,仅在粪便普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才被发现。
2.有症状患者:以腹痛、腹泻为常见。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常有肝脾大。
(三)晚期血吸虫病:主要指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而言。根据其主要临床症状分为巨脾型、腹水型和侏儒型。
1.巨脾型最为常见,占晚期血吸虫病的绝大多数。
【真题库】晚期血吸虫病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巨脾型
B.腹水型
C.侏儒型
D.脑型
E.肺型
答案:A
2.腹水型
腹水是晚期血吸虫病肝功能显著丧失代偿的表现。
3.侏儒型:现在已很少见。儿童因反复重度感染使肝生长介素减少,影响其生长发育而引起侏儒症。
四、实验室检查
(一)寄生虫学检查
1.粪便检查:虫卵粪便涂片检查
2.粪便毛蚴孵化 虫卵孵化成毛蚴。
然而,从粪便标本中检查虫卵或毛蚴的方法有一定局限性。轻型患者从粪便中排出虫卵少,而且可时多时少,故需作多次检查。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由于肠壁纤维化,虫卵不易从肠壁中排出,故阳性率很低。
3.直肠粘膜活检:查虫卵。
(二)免疫学检查
1.特异性抗原检测:
2.特异性抗体检测
3.皮内试验以血吸虫成虫、童虫、尾蚴或虫卵制备抗原,在患者前臂内侧作皮内试验,阳性则支持血吸虫病诊断。目前已较少采用。
五、治疗
(一)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二)病原治疗 目前首选的病原治疗药物是吡喹酮(praziquan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