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特定穴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是针灸临床上最常用的经穴。
1、特定穴的类别(10类)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为主)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八脉交会穴;
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
周身八会穴、交会穴。
2、特定穴的数量
特定穴共有149个(未计算交会穴),除去重复的20个,共有129个,占整个经穴的1/3多。
(一)五输穴 60个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个特定腧穴,简称“五输”。与五行相配,又称“五行输”。
五输穴分布:
|
比喻 |
脉气状况 |
腧穴位置 |
所出为井 |
水之初流 |
经气所出,脉气浅小 |
手、足之端 |
所溜为荥 |
水之微流 |
经气流动,脉气稍大 |
本节之前 |
所注为输 |
水流较大 |
经气渐盛,脉气较大 |
本节之后 |
所行为经 |
水之畅流 |
经气通畅,脉气较盛 |
腕踝关节以上 |
所入为合 |
百川入海 |
经气盛大,脉气充盛,汇合脏腑 |
肘膝关节附近 |
五输穴的特点:a只存在十二经脉之上,每经都有一组。
b每类穴的命名都提示穴位所在部位经气运行的状态。
c呈向心性分布。从井穴到合穴依次从末梢向心排列。
d每个穴位都有五行配属。
五输穴的五行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近代临床应用:井穴开窍醒神,治疗神志病症;荥穴清热泻火,祛本脏腑经脉火热之邪。
A、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
井主心下满:主治肝之疾患,肝气不舒心窝部痞满,郁闷。
荥主身热:主治心之疾患,热伤神明的心烦、心悸、失眠神昏谵语、狂躁不宁及热伤津液口燥舌干等。
输主体重节痛:主治脾之疾患,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肢体浮肿,体倦懒言,大便溏稀等。
经主喘咳寒热:主治肺之疾患。如咽干咽痒,声音嘶哑,鼻塞不通,气喘少气,小便不利,大便失调等。
合主逆气而泄:主治肾之疾患,泄:二阴病变,如遗精、遗尿、大便失调等肾气失充的疾患。
B、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补母泻子法(选举例)
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临床运用:⑴本经子母补泻
⑵他经子母补泻
(二)原穴、络穴
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 “十二原”。
多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原穴的特点: a与脏腑之原气关系密切。
b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
c阴经输原合一。
临床应用:
① 协助诊断相关脏腑的疾病。② 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分布:十二经脉各有一络穴,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特点:“一络通两经”;“一络治两经”。 “络脉正在两经之间,若刺络穴,表里皆治。”
临床应用: ① 治疗本经病证。
② 治疗其表里经的病证。
③ 治疗其络脉的病证。
④ 原络配穴法。
原络配穴法: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
先病、病重者为主,取原穴;后病、病轻者为客,取络穴。
大接经:久病则由原穴到络穴,新病则由络穴到原穴。
躯干部络穴:任脉之络鸠尾治疗胸腹部病症。督脉之络长强治疗腰背和头部疾患。脾之大络散布于胸胁,网罗周身气血大包治疗全身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