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哮 病
【概说】
一、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二、沿革
1、《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关喘鸣的记载与本病相似。
2、《金匮要略》对哮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论述颇详。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3、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并阐明病理因素“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4、明虞《医学正传》对哮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三、讨论范围:本节所论哮病为一种发作性疾病,属于痰饮病的“伏饮”证,相当于西医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细胞增多症(或其它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
【病因病机】
1、病理因素以痰为主。脏腑阴阳失调,对津液的运化失常,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哮病的夙根。
朱丹溪云:“哮喘专主于痰”
2、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3、病位主要在于肺系,关系到脾肾。
4、★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但可互相演变转化。
①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病因于寒(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寒痰冷哮;病因于热(素体阳盛,痰从热化)痰热热哮;“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寒包热哮;痰浊伏肺,肺气壅实,风邪触发风痰哮;反复发作,正气耗伤或素体肺肾不足虚哮。
②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肺、脾、肾等脏气虚弱之候。
③大发作时正虚与邪实并见,肺肾同病,病及于心,甚则喘脱。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呈反复发作性。发时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喉中有明显哮鸣音,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2、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3、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二、病证鉴别
1、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两者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哮病与支饮的鉴别
支饮亦可表现痰鸣气喘的症状,大多由于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咳喘,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以咳嗽和气喘为主,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喉中哮鸣有声,轻度咳嗽或不咳有明显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