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问汗
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出于体表者。里证有汗阳气虚,阴虚,里实热, 亡阴、亡阳;里证无汗阳虚或津血亏虚。【七版】
名称 |
分型 |
产生机制 |
临床意义 |
表 证 辨 汗 |
无汗(恶寒重、发热轻、头项强痛、脉浮紧) |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邪收敛束表,腠理玄府闭塞 |
外感寒邪表寒(实)证 |
有汗(发热恶风、脉浮缓) |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袭表,腠理玄府开张,津液外泄 |
太阳中风表虚证 | |
有汗(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痛、脉浮数) |
热为阳邪,其性升散,热邪袭表,使腠理开,津液外泄 |
外感热邪表热证 | |
名称 |
分型 |
表现 |
临床意义 |
里 证 辨 汗 |
自汗 |
日间出汗,活动尤甚,兼畏寒神疲乏力 |
阳虚,亦可见气虚 |
盗汗 |
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兼潮热、颧红等证 |
阴虚,或气阴两虚 | |
大汗:汗量多,津液大泄 |
虚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
亡阳,重病、危证 | |
实蒸蒸发热,汗出不已,面赤、口渴饮冷、脉洪大 |
实热,表邪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里热亢盛 | ||
*亡阴汗热而黏如油,躁扰烦渴,脉细疾数 |
| ||
战汗:多属邪盛正馁,邪伏不去 |
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继而汗出 |
伤寒病邪正相争剧烈之时,病情转折点 | |
汗出后热退脉缓 |
邪去正安,疾病好转 | ||
汗出后仍发高热,脉来急疾 |
邪盛正衰,病情恶化 | ||
黄汗:历节病,历节关节肿大部位溢出黄水 |
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 |
湿热 | |
局 部 辨 汗 |
头汗(但头汗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多 |
头面汗多,兼面赤、心烦、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
上焦邪热循阳经上蒸头面 |
头面汗多,兼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 |
中焦湿热循阳经上蒸头面,见于湿温病 | ||
重危病人额部汗出如油,兼四肢厥冷,气喘脉微 |
病危,精气衰竭、阴阳离绝、虚阳上越、津随阳泄 | ||
半身汗 |
仅半侧身体有汗,或左或右,或为下半身 |
患侧(无汗一侧)经络阻闭,气血运行不周所致。可见于中风、痿证、截瘫 | |
手足心汗 |
病人手足心出汗较多 |
①脾胃有病,运化失常,津液旁达于四肢; ②阳明燥热内结。 | |
阴汗 |
外生殖器及外阴周围汗出 |
下焦湿热 |